首页> 报告> 文稿> 经济> 正文

肜新春:面向可预知的未来 发展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机遇与挑战(2)

二、新质生产力的提出背景

工业革命、技术革命、第四次工业革命、工业4.0,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词,我们为什么还要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不仅是重大的理论创新,而且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术语的革命

提出“新质生产力”这样一个概念,是适应现在党和国家在人文社科领域建立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发展的需要,我们要用中国经验、中国概念在世界上占据一席之地。每一个词语的出现都有一定的语境和现实的需求。工业革命、技术革命等概念都是由西方提出来的,中国以跟随的状态融入其中。现在,我们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对中国发展经验的总结,同时也能在全球范围内产生舆论影响力。

(二)新质生产力是在国内外发展环境出现深刻变化的背景下提出的

西方传统发展方式出现放缓迹象,受逆全球化影响,中国原有发展势头被迫降速。

从国内环境来看,资源优势红利开始逐渐消减,结构性矛盾不断上升。依靠投资和出口驱动的粗放式增长对经济发展的拉动能力日趋下降,资源环境约束变紧,人口红利逐步衰减,要素成本价格大幅上升,粗放式发展模式下衍生的经济结构失衡成为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生性因素。同时,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对传统增长方式的路径依赖,由于种种原因,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转型遭遇障碍。例如,由地方政府竞争形成的地区重复建设引发的严重产能过剩,造成了要素资源配置的低效;城乡、区域市场分割严重,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中的激励机制等问题尚未解决,成为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典型堵点卡点。

从国际环境来看,西方国家提升对中国的打压力度,试图延阻中国的快速崛起。从经济领域的贸易制裁,到科技领域的技术封锁与芯片围堵,再到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与舆情话题操控,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全面打压倒逼着中国以“创新”赋能经济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宏观层面

从1978年到1994年,我们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当时只要把钱用于买设备、建生产线,效率就能提高,GDP就能达到8%以上。“十一五”期间,资本投入的效益在降低,即使增加投入,效益也在降低。这不仅是行业的问题,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十二五”期间,资本投入与全要素生产率的效益进一步降低,我们不得不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从1979年到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接近10%。据测算,从1978年到2012年,资本积累、劳动力总量、人力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分别拉动4.1%、1.1%、1.0%和3.7%。随后,人口红利收缩,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放缓,逆全球化思潮抬头,中国经济增速换挡。从2013年到2019年,GDP年均增长7.0%,资本积累、劳动力总量、人力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分别拉动4.4%、0%、0.5%和2.0%。

2.技术层面

我国在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和转化应用方面相对落后。当前,逆全球化趋势明显,核心技术“卡脖子”的风险不时出现。所以,要实现科学技术的原始创新和突破性创新,必须通过长时间的连续投入和研究探索。同时,我们对核心技术研发的支撑体系还不够坚实,表现在科研创新和产业发展不协调,与市场对接不畅,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质量要求,阻碍了从研发到生产应用,再到大规模使用的良性循环机制。

3.人才层面

我国人才总量庞大,2022年,我国研发人员总量超过600万人年,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同时,顶尖人才、复合型人才缺口较大。以人工智能高端人才的数量为例,中国人工智能高端人才只相当于美国的20%。

4.创新层面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处于一定程度的“低端锁定”状态。一方面,结构体系上还有较大优化提升空间。以制造业为例,传统资源加工和高能耗制造业占比较高,中高端制造业占比较低。从区域发展来看,区域不协调、发展不均衡依然存在,上海、北京、天津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大部分东部省份处于工业化后期,大部分中西部省份还处在工业化中期。各地竞相布局新兴产业,存在同质化竞争现象,同时也意味着部分行业存在低端供给、产能过剩的风险。另一方面,产业结构体系高端化特征还不够突出。

中国的服务贸易存在结构比例与世界不同步的问题。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数据,2019年全球服务贸易占全球贸易总额的比例大体上为30%,2022年中国的服务贸易占贸易总额比重仅是12%。2022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是2.85万亿元人民币,一半以上是生活性服务业的出口。高质量发展就是要使我国服务贸易从目前12%的比重增加到全部贸易总量的30%,使高端制造中服务价值达到终端制造产品总体附加值的50%左右。

(三)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目标

第一,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使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逻辑依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轨道上运行。进入新时代,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关键要求,在于塑造更加公平的营商环境,释放国内经济活力,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高质量发展。我们要加强区域间交流协作,促进各地区资源优势互补,打破地方保护,降低国内贸易壁垒,完善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收入分配协调机制,实现城乡协调、区域协调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第二,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就是要在生产力发展中取得领先地位,在新领域新赛道上占据发展先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发展主动权。我们不仅要让新质生产力在国内发光发热,也要让其产生全球影响力。很多中国品牌已经在全球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比如中国的高铁、风电、光伏、新能源。我们要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一方面,我们要通过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内外技术要素与人力资源的整合互动,形成国内国际融合互惠的开放式创新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我们要将推动中国制造业迈入全球价值链高端地位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工作内容,着力寻求发展自身的竞争优势要素与条件,扭转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被动局面,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将“补链”“延链”和“强链”作为产业链提质增效的重要方向,实现我国制造业向更加多元、更高附加值的“微笑曲线”两端攀升。

责任编辑:范璧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