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行”展播|运用中华文化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意义、困境及路径

“信仰行”展播|运用中华文化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意义、困境及路径

1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市委讲师团)依托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工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北京联合大学8所高校,组织开展“信仰行”优秀读书心得、调研报告、理论文章评选活动,分别评出一等奖作品各5篇、二等奖作品各10篇、三等奖作品各15篇,现将一等奖作品进行展播。

运用中华文化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意义、困境及路径

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梁小锐

摘要:文化是话语建构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话语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运用中华文化提升国际话语权,事关我国坚定文化自信、关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关乎我国国际形象塑造。当前运用中华文化提升国际话语权在国外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知程度、学术领域建设、国际传播领域主导权等方面面临着严峻挑战,我们需要注重阐释中华文化、加强学术体系建设、拓展国际传播渠道,不断提升国际话语权。

关键词:中华文化;国际话语权;意义;困境;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繁荣并传播中华文化,有助于获得与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一、中华文化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重大意义

(一)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奈提出了“软实力”这一概念,将其定义为“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手段来达己所愿的能力。它源于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价值观和政策的吸引力”。不同于硬实力的强迫手段,软实力强调借助文化、意识形态、制度等对其他国家及其人民产生吸引力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说服其接受自己所期望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以此掌握国际规则的制定并实现自身既定目标。中国语境下的文化软实力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某种程度上来讲,国际话语权的大小反映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强弱。法国哲学家福柯在《话语的秩序》一书中提出“话语即权力”的观点,谁掌握了话语权,也就意味着能够引导舆论走向进而反映自己的利益主张,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借助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信息技术优势和思想学术能力等长期垄断国际话语权,在全世界范围内鼓吹宣扬其所谓的“自由”“民主”“人权”等普世价值观,使多数发展中国家受到西方话语的规训,从而实现其国家战略利益诉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唯有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方能广泛弘扬中国的发展理念和精神文化,增进国内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不断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二)有利于巩固阵地建设,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建设,并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意识形态与话语权密切相关,“话语权本质上是意识形态的统治权”。传播意识形态实现意识形态认同往往需要借助话语和话语权,而话语权之所以有这种影响力,关键在于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因素。价值观“是一种特殊的激励因素、信仰性因素和政治引导性因素”。对内而言,传播核心价值观能够增强社会凝聚力、夯实社会共同思想基础,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对外而言,价值观作为各国表达自己利益诉求的重要工具,在国际事务处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关于价值观的传播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各国意识形态交锋的本质。为了在国际交往中赢得国际社会的认可,主权国家运用具有本国特色的话语体系阐释外交政策的价值理念、对国际事件做出判断和裁决,在意识形态的统摄下争夺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价值观也是决定文化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深层次要素。向全世界传播中华文化,阐明符合本国利益和对外具有感召力的价值观,能够转化为中国话语优势,获得国际社会的支持与倡导。进一步增强本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和拥护度,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三)有利于创新话语体系,展示良好的国际形象

随着全球竞争愈加激烈,形象成为一个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不同于矿产、石油、土地等有形的战略资源,国际形象是一种无形的战略资源,往往通过话语塑造而非暴力的方式获得。当前,学界关于国际形象的定义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一个国家向外界传达的自身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领域的状况,强调的是“自塑”;二是国际社会对该国的总体印象和评价,强调的是“他塑”。一国的国际形象固然需要他国认同和理解,但也离不开本国官方与民间的积极塑造。话语具有建构现实的功能,主权国家借助外交、媒体传播、文化交流等渠道将包含一定价值理念在内的话语传递到国际社会,以期得到他国的接受和认同。话语的这一特征使其成为沟通本国和他国认知主体的桥梁,成为塑造国际形象的重要载体。话语也反映了一个国家思想文化和价值体系的发展程度和表达程度。历史上,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近代以来,西方文化迅速扩张,中国被动地从属于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中国的国际形象也因此被丑化歪曲。传播中华文化,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传递“中国声音”和“中国智慧”,创新话语表达,从而有助于塑造和展示良好的中国国际形象。

二、运用中华文化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现实困境

(一)国外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知程度不高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史上曾经持续向域外传播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居于领先地位,向其他民族传播了中国智慧。尽管中华文化在海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但总体来看大多数国外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和深入。一是对于中华文化的认识更多集中在文化符号这一文化表层,而缺乏对于中华文化的深层认知。根据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发布的《外国人对中国文化认知调查报告》显示,国外民众对中国文化的认知程度整体偏低,对中国的自然资源、部分自然资源、传统节日、建筑、少数古代名人等认知程度最高。与此相比,国人引以为傲的哲学观念、人文思想、文明成果等认知程度较低。文化的核心在于其价值观,往往通过文学、艺术、哲学等体现与表达。而国外民众对于这些方面认知的匮乏导致他们难以产生对中国主流价值观念的理解与认同。二是缺乏对中华当代文化的认知。当前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更多来源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形成的影响力,而中华文化的其他组成部分国际影响力则相对较弱。国外民众了解孔子、京剧、长城、唐诗、中国功夫,但是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知之甚少。另外,针对国外民众的新范畴和新表述尚未形成,这容易降低国际受众对中华文化的认知与认同,也难以转换成话语优势。

(二)学术领域哲学社会科学仍存在“西化”倾向

哲学社会科学是学术话语的重要领地,缺少哲学社会科学的支撑,一国的国际话语权则难以得到彰显。毛泽东同志重视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规划,注重党和政府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邓小平同志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赶快补课”。江泽民同志强调“社会科学的研究甚至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和社会主义的命运”。胡锦涛同志认为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低估的战略地位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做出了许多重大决策部署,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宣传、学科体系建设、研究队伍建设、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仍然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和学术研究总体水平还有待提升,在国际上的声音较弱。近现代以来,中国引入西方社会科学,有些研究领域照抄照搬了西方学界的研究范式,缺乏自主性,经济学、政治学、法学和社会学等学科西化倾向一度较为明显。党的十八大以来,这一现象得到极大扭转,但西化倾向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可否认,借鉴西方的社会科学研究范式为研究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种种问题提供了思路和视角,但西方社会科学产生于西方近现代社会,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和语境并服务于西方现代化进程,并不具有不受任何条件限制的普适性。同时,许多学者倾向于选择在国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导致大量优质科研成果外流,国内期刊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三)国际传播领域的主导权仍被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媒体掌控

凭借着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先进的传播技术,发达国家媒体掌握着世界信息传播的权力,不公平、不公正的信息传播秩序仍然存在且严重影响着国际话语权的格局。在互联网成为主要信息传播渠道的今天,不论是网络硬件建设、网络资源配置,还是网络市场占有率等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占有绝对优势。许多发展中国家长期高度依赖于西方的文化产品,包括杂志、电影电视动画等各类影视作品,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西方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值得注意的一种趋势是,随着全球资本主义的扩张,一些文化产业也出现资源集中的情况,文化资源和传播权力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跨国集团手中,比如日本的索尼、美国的时代华纳、澳大利亚的新闻集团等。以美国为例,“美国人口仅占世界人口总数的5%,却控制了世界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与制作。传播于世界各地的新闻,90%以上由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垄断,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电视节目有60%—80%的栏目内容来自美国;而在美国自己的电视中,外国节目的占有率只有1.2%”。美国电影也成为其进行文化输出、倾销美国价值观、推销美国形象的重要工具。与西方大国比较,中国的信息传播技术、资金支持、文化产业业务运营等实力明显偏弱,不能有效传达自己的声音。此外,西方发达国家媒体常常借助自己在信息传播方面的优势充当“国际社会代言人”的角色,把本国的话语体系变为国际“流行”话语,由此挤压并剥夺了其他国家的话语空间。中西信息技术和传媒资源以及传媒实力上的差距导致我国文化走出去受到阻碍,国际话语传播能力难以有效提升。

三、中华文化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路径选择

(一)注重中华文化的阐释,提高国外民众认知程度

海外受众对中华文化的认知程度低,中华文化尤其是中华现代文化国际影响力未能得到有效提高。因此,应努力做好中华文化内容的阐释工作,加深海外受众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认同,从而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提高我国的国际话语权。

首先,循序渐进、有差别地呈现中华文化符号。对于国外受众而言,中华文化符号有不同的难易程度,相较于大熊猫、茶这类的生活化符号,“天人合一”“敦煌壁画”等包含中国传统哲学观念的抽象符号难以解读。因此,要根据国外受众认知程度的发展,由浅入深逐步增加价值观、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等抽象文化符号的传播。其次,要加大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尤其是后者的传播力度,讲好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和突出贡献。再次,用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表述对中华文化予以精确概括,进而加深国外受众对中华文化的理解。最后,要鼓励文化从业人员创作更多高质量的中华现代文化作品并推动这些作品走向海外。

(二)加强学术体系建设,提供学理性支持

一是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是繁荣当代哲学社会科学的应有之义和根本保证。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属性,核心是要解决好为什么人服务、代表谁的利益这一根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提供了指引。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

二是要着力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在发现和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中不断深化,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应立足本国实际,用中国的理论解释中国问题。为此,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摆脱照抄照搬西方学科范式的模仿状态,不断提升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能力与水平,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本土化和竞争力。这也是打破西方知识体系垄断、解构西方中心主义话语体系的需要。一方面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哲学意蕴,凝聚着人们普遍接受的道德观念和人文关怀,为治国理政和个人修养提供了有益借鉴和丰厚文化滋养。例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观继承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对民本思想的阐发、和而不同的处事方法在国际交往中成为各国应该遵循的价值原则等等。另一方面则要辩证看待中国与西方知识体系的关系。由于西方哲学社会科学以西方社会实践为形成背景,又致力于解决西方发展面临的问题,因此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在比较对照的基础上,立足本国实际借鉴西方知识体系中的有益成果,为我所用。

(三)拓展国际传播渠道,提升国际传播能力

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必须加强对外传播能力。首先,要建设或利用好各种传播平台,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海外媒体传播矩阵。加快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的融合,促进文化生产传播数字化、网络化,从而将中华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转变为文化产品优势。其次,要充分发挥社交媒体在文化传播和话语建构方面的功能。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交媒体的应用呈现国际化趋势。海外社交媒体出现较早且部分面向全球进行了扩张,比如美国的Facebook、You Tube、Twitter、Instagram等,这些平台用户众多且国际化程度高,在文化传播和国际交流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社交媒体抖音海外版Tik Tok积极实施国际化战略,在美国、巴西、日本以及部分东南亚国家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和影响力。据统计,Tik Tok用户覆盖全球150个国家,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短视频APP,凭借独特优势吸引了海外受众对中华文化的关注。因此,要注重加强海外社交媒体的内容建设和市场运营,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夯实基础。此外,要推动优秀国内热播影视剧走出国门加大对外宣传力度,以此传承和弘扬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例如讲述脱贫攻坚题材的电视剧《山海情》、反映中国抗疫的纪录片《武汉战疫纪》等为海外网友了解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打开了一扇窗。最后,要善于挖掘文化传播的多元主体。一般在国际传播过程中,海外受众会用“有色眼镜”审视政府主导的信息传播并对此持有保留或者拒绝态度,从而致使传播效果大打折扣。但当民间的故事对他们具有吸引力时,往往能引起很多海外受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诸如李子柒、滇西小哥、阿木爷爷等博主向世界展示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塑造了勤劳的中国公民形象和良好的大国形象。此外,还可以挖掘具有代表性的外国友人,以他们的视角向世界传达中华文化,例如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日本主播“义墩墩”、热爱中国文化的美国年轻人MAX(洪明伟)以及一些热爱打卡中国的外国视频博主等等。

综上所述,运用中华文化提升国际话语权对于国家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时也面临着复杂的困境。寻找运用中华文化提升国际话语权的有效路径需要长期不懈探索。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委教育工委2023年联合启动“‘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推出“信仰行、红色行、古都行、文艺行、志愿行、园区行”系列活动。成效明显,反响热烈。有效引导高校学子深刻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夯实广大青年学生理想信念和初心使命的思想根基。2024年,市委宣传部、市委教育工委、市社科院(市委讲师团)将继续联合首都部分高校、北京市各区各系统单位,扎实推进“信仰行”系列活动。

责任编辑:张弛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