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率先激活新质生产力的亦庄优势

彰显率先激活新质生产力的亦庄优势

[中图分类号] D6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4)05-0055-03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深化了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为新时代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提供了科学指引。发展新质生产力是赢得未来发展主动权的重要举措。作为北京唯一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开区”)立足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三城一区”主平台功能定位,着力构建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突出经开区优势、彰显创新活力的发展格局,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谱写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北京篇章贡献亦庄力量。

锚定科技自立自强 积极打造科技创新生态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目标,强化科技创新三个功能,着力构建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创新生态。

着眼国家战略全局,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功能。全力建设全国集成电路产业高地,完善集成电路产业链,扩大经开区全国集成电路产业聚集度最高、技术水平最先进的优势。高质量建设国家信创产业基地,力争到2025年在全国率先建成技术领先、企业集聚、方案突出、服务完备的信创产业高质量发展体系,打造100个信创应用场景,信创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持续打造网联云控式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深化数字技术应用,推动示范区建设从3.0阶段向4.0阶段迈进。高水平打造北京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聚焦构建“1+3+N”体系,打造数据基础制度综合改革试验田、数据要素集聚区、数据产业发展高地,助力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

着眼加快形成创新雁阵格局,强化科技创新培育功能。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支持企业研发中心、研发总部建设,鼓励领军企业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合作共建创新共同体。实施“创新企业倍增计划”,持续完善从孵化培育、成长扶持到推动壮大的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培育体系,统筹安排1亿元财政资金支持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大对概念验证、打样中心、中试放大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园区共享服务设施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围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激活创新主体活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完善创新生态链条、深化开放协同创新等方面出台20条措施推动打造高精尖产业主阵地,进一步培育和服务独角兽企业,完善“单项冠军—隐形冠军—小巨人—专精特新—创新型中小企业”创新梯度培育体系。

着眼全面激发创新活力,强化科技创新转化功能。深度推进与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协同创新,共同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推动“三城”科技成果批量落地。主动对接中关村国家实验室、怀柔国家实验室和昌平国家实验室,加快融入以国家实验室为龙头的协同创新体系。深化“企业出题、院所答题”模式创新,加强与高校院所、全国重点实验室合作,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深入把握科技创新发展规律,进一步强化集群思维,促进企业、科研院所、服务机构等各类主体联结共生,持续强链补链延链固链,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深度耦合,以链式布局激活“聚变效应”。

锚定推进新型工业化 积极构筑现代产业集群

牢牢把握新型工业化是强区之钥的本质内涵,进一步壮大现代产业集群体量,做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增量,用好数字经济变量,推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

聚焦高精尖产业,提高产业集群化发展水平。巩固壮大经开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汽车和新能源智能汽车、生物技术和大健康、机器人和智能制造四大主导产业,健全支撑产业升级的内生动力机制和平台支持系统。顺应人工智能发展大势,加强大模型、人工智能芯片、算力服务等全栈式布局,推动自主可控软硬件算力生态建设。锚定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轻量化发展方向,大力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新能源汽车—智能交通—车联服务”产业生态。推动生物技术和大健康产业集群发展,建设“新药智造”产业核心集聚区,加快建设全球“新药智造”产业高地。加快推动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建设,打造国内领先的机器人产业综合集聚区。

抢占发展先机,加速布局未来产业。认真落实《北京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系统谋划、科学布局,通过加强政策供给和资金保障等措施强化支持力度。在商业航天领域,经开区汇集航天企业50余家,落地的民营火箭整箭研制企业占全国的75%以上,立足产业链上下游齐全的优势,全力建设北京火箭大街商业航天共性科研生产基地,打造中国商业航天聚集发展主阵地。在氢能、通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领域,重点布局近50个空间载体支撑未来产业发展,推动在关键领域、关键环节率先取得突破。力争到2030年,形成若干个领跑全球的未来产业集群,建设30个未来产业先导产业园区,培育300个未来产业优质企业,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未来产业创新发展高地。

推进“三个融合”,赋能产业提质升级。加快推进数实融合,依托经开区国家信创园和北投台湖产业园,大力推动国家级数据训练基地、数据跨境服务中心、数实融合产业基地建设,建成一批世界级智能工厂和“灯塔工厂”。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以数智化转型赋能制造业绿色发展,推动制造业加快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健全高新视听、游戏电竞等科文融合产业体系,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劲动力。

锚定深化改革开放 积极优化营商环境

继续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开放,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厚植沃土。

推进高水平开放。紧抓“两区”建设重大机遇,依托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经开区高精尖产业集聚优势,增强科技创新资源全球配置能力。升级全球合作伙伴2.0计划,全面对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高标准经贸规则,稳步扩大规则、管理、标准等高水平制度型开放,通过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实现更高水平国际合作。用好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全球服务贸易峰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重大会议会展平台,放大世界机器人大会等品牌效应,推动更多高科技成果和高质量投资项目落地经开区。

提供高质量服务。持续深化“一业一证”改革,制定细分领域政策、完善未来产业政策。以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牵引,拓展经开区大型活动“一件事”集成办理场景,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完善“主导产业—工作专班—平台公司—产业基金—特色园区”产业组织体系,健全“一个规划、一个平台、一套政策、一支基金、一批项目、一批空间”的“六个一”工作机制,推动服务效能升级。出台优化营商环境十大行动方案,进一步提升“亦企服务港”服务能力,持续擦亮“亦庄服务”品牌,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

促进高效能协同。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格局,支持企业发挥现有优势与津冀地区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助力打造京津冀高精尖产业经济带。持续加大对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服务与支持力度,在经济融合、产业发展、公共基础设施提升等方面深化合作,共同创造更多协同发展硕果。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提高土地、资金、技术等关键要素利用效率,持续推进产城融合发展。

集聚高素质人才。深入实施“亦麒麟”人才品牌工程,深化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体制机制创新。加强新时代人才工作谋划,用好在京高校、科研院所资源,培育卓越工程师,引进战略科学家、顶尖领军人才、行业专业人才,构建层次高端、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完善新时代人才激励机制,持续释放经开区“人才十条2.0版”政策红利,实施“以赛代评”“以投代评”等创新机制,发挥用人主体聚才、用才的关键作用,进一步营造有利于人才价值实现的良好环境。优化新时代人才发展环境,加快百万平方米国际人才社区建设,改善人居环境,让各类人才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动,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论科技自立自强[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

(作者简介:张强,中共北京市委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书记)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