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理论网:以新质生产力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理论网:以新质生产力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是推动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是全球经济深度融合、科技创新加速推进背景下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战略。新质生产力要求摆脱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其关键在于质优,其本质是先进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概念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涵,为加快生产力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我们要立足我国经济由“量”的积累转向“质”的突破的新时代生产力现状,顺应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坚定用新的生产力理论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

一、深化创新发展驱动战略,培育新质生产力新模式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我们要稳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补强关键技术短板,克服“卡脖子”技术难题,加快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强创新生态系统构建。一方面,我们要聚焦多元创新主体孵化,鼓励和支持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多元化主体参与创新活动,形成合作互补的创新网络,特别是小微企业和创新型初创企业,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激发其创新活力,加强与大企业、高校和研究所的合作联动;另一方面,通过完善创新制度、创新环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和市场导向的创新机制,优化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提高创新效率和效益。

二是加快推动数字化转型。要依托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推进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建设,优化公共服务、生产生活方式,提升城乡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探索数字时代的新型城乡发展路径;要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通过数字技术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智能化水平,促进生产方式和企业管理的深度变革,培育数字经济新模式新业态。

三是着力推进国际科研合作与实践。要加强与海外科研创新团队的交流合作,建立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科研合作平台,充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要积极参与全球科技创新规则和标准的制定,增强在关键技术领域的国际影响力,通过深度参与,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科研合作与竞争框架。

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新质生产力新配置

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不仅需要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升级步伐,还需要积极探索与时俱进的新思路、新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产业发展因地制宜、产业种类多元并济、产业结构完善合理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催化剂”。

一是要推进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改造。一方面,通过政策引导和支持,鼓励产业链向价值链高端环节攀升,提高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型,提升产品设计、高端制造、品牌建设等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构建稳定高效的供应链体系,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和材料的自主可控能力,提高供应链的抗风险能力。

二是优化区域重大生产力空间布局。重大生产力布局作为我国政策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到未来数十年区域协调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生产力空间结构的优化与否直接决定着我国高质量发展的程度。我们要推动产业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区位条件优势明显的地区集聚,经由重大生产力的优化布局,促进地区间的联动发展和合作,实现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以及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最终形成新质生产力。

三是加强金融支持与风险防控。要鼓励金融机构针对现代产业体系的特点,开发符合企业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如供应链金融、智能合约、绿色金融等,提高金融服务的贴合度和效率;要构建多层次的金融风险防控体系,加强对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的监管,特别是加大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风险监测和预警,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三、抢抓绿色发展机遇,厚植新质生产力新优势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把经济高质量发展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有机结合,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特点,将绿色发展作为底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是强化绿色金融体系建设。要开发和完善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产品,提供针对性的金融支持,降低绿色项目的融资成本;要设立由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绿色发展基金,专门用于支持绿色产业的创新和发展项目;要通过财政、税收等手段对企业和个人进行绿色行为的激励,如对采用清洁生产技术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

二是实施能源结构调整。一方面,加大清洁能源投入,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及核能等清洁能源,逐步减少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另一方面,要通过技术改造提升工业能效,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实施严格的节能减排标准和监管。

三是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生活方式。要通过媒体的宣传和教育逐步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鼓励绿色消费,如低碳出行、节能家电和绿色食品等;要为绿色产品提供更多展示平台和销售渠道,建立绿色产品认证制度,保障绿色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四、加速科技人才储备,注入新质生产力新动能

科技人才是推动国家高质量发展、企业不断创新的核心资源,高端科技人才的培养储备将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需要加快塑造出一批总量庞大、年龄结构合理、技术水平拔尖的各类人才。

一是构建多元化科技人才培养机制。要加强基础教育及高等教育中科技教育的投入和改革,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注重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共建研发中心、实验室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提升其应用研发能力;要注重跨学科交叉培养,针对未来科技发展需求,培育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思维和跨界合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要通过科技奖励、荣誉称号等形式,提高科技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风气。

二是优化科技人才激励机制。一方面,要完善薪酬福利体系,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薪酬标准,对科技人才尤其是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给予足够的物质激励,为他们提供充足的发展平台和成长空间;另一方面,要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摒弃过度依赖论文、学历等传统评价体系,注重科技人才的实际贡献和创新能力,确保不同类型的人才在国内外都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三是营造开放包容的科技人才环境。要简化人才引进政策,制定更加开放和便利的引入条款,吸引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及团队,为其在居留、工作、子女教育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要通过奖学金、访问学者、联合研究项目等方式,加强与国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人才交流合作,吸取国际先进的科研教育理念和经验;要建设科技园区、创业孵化器等,提供一站式服务,降低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门槛和成本,激发其创业热情;要完善风险投资制度,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科技创新和创业项目,为科技人才的成长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作者简介:何雄浪系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邓舒耀系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张慕琪校对:吴成玲最后修改:
0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