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历史文脉 照亮首都城市更新之路

延续历史文脉 照亮首都城市更新之路

“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5月9日,北京市针对历史建筑的首个修缮技术导则《北京市合院式历史建筑修缮技术导则(试行)》(以下简称《导则》)发布。青砖灰瓦、绿枝出墙,进大门、见影壁、过垂花门,院内“天篷鱼缸石榴树”……胡同是北京文化的根,四合院是北京文化的魂。数百年的院落里,一代又一代人生活其中,这里承载着北京的春夏秋冬,滋养着北京人的精神气质,是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发展变迁的一个缩影。北京出台针对历史建筑修缮的首个技术导则,把合院式历史建筑保护好、传承好,是记住乡愁、守住古都文化根脉的应有之义,也是城市更新、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必然选择。

荟萃一宝库,古建新生集聚文化“明珠”。建筑是凝固的历史。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典范,北京合院式历史建筑自元、明以来随都城发展而兴盛,大多建于清代至民国时期,见证了北京乃至中国历史的变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研究都城规划、居住文化和建筑技术的宝贵实物资料。此次《导则》的发布以对有价值部位的保护为修缮重点,强调沿袭时代特色分类进行修缮、遵循原始风貌进行修缮。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倒挂楣子”、砖雕、墙面、瓦件脊饰等,于细节之处反映着家族伦理、建筑艺术和生活方式的个中滋味,蕴含着“讲究”“地道”的生活美学。通过制定详实的技术标准和操作流程,有效推动历史建筑维护修缮工作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整体性保护,“形神兼备”展现“依旧”风貌。修古建,本身是修文化,要坚持修旧如旧,注重古建本体与周边环境的整体保护。《导则》明确,修缮应遵循完整性原则,建筑与环境需整体维护修缮。不同历史阶段及重要人物、事件留下的改动和变化痕迹也应进行保护。门墩雕刻着转角莲的“抱鼓石”、刻有松鹤延年图的影壁、象征着多子多福的石榴,与建筑本体一同构成了风景本身。通过“整体性保护”“保护性修复”等策略的施行,这些文化资源得以激活,“形神兼备”展现“依旧”风貌,成为传播北京历史文化的窗口,展现历史与现代的碰撞与和谐共生。“看得见历史、留得住乡愁”的美好愿景正一步一个脚印成为现实。

熔古而通今,“以用促保”筑牢传承“生命线”。“建筑是一个时代可取的生活方式的诠释。”合院式建筑的背后,是基于传统居住院落而形成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是本地居民身份和记忆的一部分。在流动的生活中,留住原住民无疑是对历史建筑的最好保护,增强民众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也增进邻里之间的亲密关系。在挂牌的520座合院式历史建筑中,有400余座为传统民居,占比超八成,且多数仍有居民居住。《导则》明确,在保存历史建筑价值的同时,应通过功能改善和环境提升,适度满足居民现代生产生活需要,促进历史建筑的合理有效利用。《导则》的出台,有利于消减合院式历史建筑安全隐患,提升基本使用功能,促进其进一步合理使用,在传承文脉、保障民生的同时,也留住了“城”与“人”的牵挂和羁绊。

《北京市合院式历史建筑修缮技术导则》的发布,是北京市在历史文化资源保护领域的一项重要举措,这对于维系城市文脉、传承历史记忆、促进文化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与价值。我们要延续好历史文脉,带着对历史的敬畏、带着对美好生活的愿景,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在城市更新之路上让历史文化优质资源大放光彩。(来源:宣讲家网)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张慕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