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消防救援人员在贵州省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消防救援大队给小朋友展示消防器材。新华社发(陈熙摄)
今年5月12日是第16个全国防灾减灾日,5月11日至17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连日来,围绕“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着力提升基层防灾避险能力”的宣传主题,各地各部门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知识普及和应急疏散演练等活动,此举旨在进一步提高人们应急避险与安全自救能力,在全社会营造人人参与防灾减灾的浓厚氛围。
防灾减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是保障国家安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我国幅员广阔,各类自然灾害风险种类多、分布广、影响大、频率高,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健全完善防灾减灾长效机制,全力防控重大安全生产风险,坚决遏制各类事故发生,有力筑牢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屏障。但也要看到,防灾减灾,须臾不可松懈,必须始终坚持安全发展理念,不断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加快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才能获得更为坚强牢固的安全保障。
强化隐患排查,消除灾害风险“隐蔽点”。防灾减灾,“防”字当头。无论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还是经济发展、安全生产,重在防患于未然,最忌粗心大意和侥幸心理。放眼当下,各地各部门要强化底线思维,树牢“隐患就是事故”的理念。一方面,围绕道路交通、自建房、非煤矿山、建筑施工、危化品、燃气管道、消防安全、森林防火、旅游景区等重点行业领域,不定期持续开展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专项活动,抓源头、查风险、堵漏洞,全面加强安全生产执法监管,不断增强对灾害风险的全域感知能力。另一方面,要以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为依托,加强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构建“人物技”三位一体网络风险防控体系,健全完善长效机制,稳步推进改革发展,坚决遏制各类事故发生,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
加强应急准备,打好防灾减灾“组合拳”。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面对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提升基层防灾减灾综合能力刻不容缓,必须注重抓当前与谋长远相统一,努力把人民群众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为此,要以“全国防灾减灾日”“防灾减灾宣传周”为契机,加强防灾减灾宣教培训,多维度开展主题展览、咨询服务、应急演练、互动体验等系列活动,推动安全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实战能力。与此同时,要在全社会培育应急文化,教育引导大众百姓树牢“安全第一责任人”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绘制逃生路线图、开展自救互救技能培训、排查房前屋后安全隐患、科普应急处理知识……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人人争当“讲安全、会应急”的动员者、践行者、维护者,确保灾害来临时有力组织、有序应对。
抓好救灾救助,稳住生产生活“定盘星”。灾害事故发生后,救灾是否及时、救助是否到位,直接关乎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这也启示我们,立足防大汛、抗大险、救大灾,要强化消防救援力量和地方救援队伍、社会救援力量的协同对接,充分发挥属地中央企业和国有企业的“主力军”作用,确保灾害发生后能迅速组织力量抢险救灾,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同时,大力发扬不怕艰苦、连续作战的优良作风,面对山洪、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以最短时间、最快速度、最有力举措全面开展救援工作,加快搜救速度、提高救援效率,全力救援受灾群众。此外,要强化灾后救助,扎实做好受灾群众帮扶救助和卫生防疫工作,加大对受灾地区资金补助、恢复重建等政策倾斜,尽快帮助人民群众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凝聚做好灾后重建工作的强大合力。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防灾减灾工作一头连着国民经济主战场,一头关乎千万百姓幸福。奋进当下,以开展好防灾减灾系列活动为契机,不断在应急准备、巡查排险、救灾救助上想办法、下功夫、出实招,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我们就一定能够筑牢防灾减灾的“万里长堤”,推动实现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建设,稳稳托起民生安全大幸福。(来源:宣讲家网)
作者单位: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委宣传部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