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张贵祥从八个方面阐述了京津冀生态协同治理工作重点与路径:一是纵深推进“首都两区”建设,继续拓展生态圈区县对口协作;二是全力拓展重点领域科技合作,发展新质生产力;三是强化重点流域水环境联保联治,进一步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四是推动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建立空气质量改善的生态补偿机制;五是推进防灾减灾领域的深化协同;六是积极建立京津冀碳汇交易机制,协同推进“双碳”目标实现;七是积极推动重点区域生态协同;八是加快京张文体旅游融合发展。
张贵祥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京畿大地十年来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成效与空间格局
2013年,大城市病、区域人口承载压力大等问题愈加突出,同年,《京津冀发展报告(2013)——承载力测度与对策》发布。其中,核心指标是综合承载相对效率;具体指标包括地下水位、人均水资源、交通拥堵、空气复合型污染;压力指标为人口密度、开发强度等。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战略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要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
京津冀的整体定位是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其中,北京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天津是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河北是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
十年来,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的意识不断增强,协同合作形成普遍共识。京津冀经济总量持续扩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消费规模不断攀升,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协同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初见成效。北京主动淘汰退出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企业,不断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北京“新两翼”建设协同发力,城市副中心锚定“一带、一轴、多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推进规划落地全面提速、城市框架加快成型;通州与北三县协作发展规划达成共识;雄安新区进入大规模建设与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并重阶段。
“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三地积极推动建设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多节点、网格状、全覆盖的交通网络。京张高铁、京雄城际、京唐城际等开通运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投入运营;京台、京秦等高速公路相继建成。京津冀核心区1小时交通圈、相邻城市间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
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治统筹加强。近年来,京津冀三地深化协作,建立生态环境执法联动机制,区域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美丽宜居京津冀取得丰硕成果。
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持续提升。京津冀三地以搭建产业合作平台为抓手,产业转移对接频繁,产业合作更加紧密。北京中关村企业纷纷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来自京津的一大批重大项目落户河北。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