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空气质量继续向好,水土治理齐头并进
2022年,北京市生态环保人在坚定的生态信念下,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市委相关会议精神,继续深入实施“一微克”行动,协同控制PM2.5和O3污染,通过伟大的斗争精神,在2021年PM2.5年平均浓度历史性低于国家标准35微克/米³的基础上(2021年33微克/米³),2022年继续下降,达到30微克/米³,再创历史最好成绩,严重染污(空气质量指数AQI大于300)和重度污染(AQI大于200)天气全年分别只有1天,2021年,北京市PM2.5、PM10、NO2和SO2年平均浓度均达到或优于国家标准。2022年,除PM10外,其余三项指标与2021年相比均继续降低(见图1)。“北京蓝”从北京市的奢侈品变为日常品。除空气质量提升外,水染污和土壤染污也得到有效防治,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保护有效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成为北京生态环境治理的主线。
图1 2022年北京大气主要污染物年均浓度及国家标准
(一)加强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继续深入实施“一微克”行动
1.应对气候变化方面
全面协同减污与降碳,完善制度体系,强化责任考核,推进重点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开展低碳试点,推进碳市场建设,加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2022年全市碳排放强度下降3%。①完善应对气候变化法规标准制度体系。根据北京“双碳”新形式,及时修订《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9月对外发布征求意见稿。修订的管理办法明确了生态环境部门的主管职责,明确管控对象和管理要求,明确配额组成,设定有偿分配管理规定,明确重要碳排放单位履约机制。推进重点行业碳排放核算方法和低碳试点评估方法。2022年10月发布《北京市碳达峰实施方案》(京政发[2022]31号),对未来10年北京市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提出了北京方案,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要达到14.4%以上,单位GDP能耗比2020年下降14%。②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温室气候排放控制。能源、建筑、供热、交通、农业等领域是北京市重点碳排放领域,重点布置了这些领域的低碳工作。12月,《北京市进一步强化节能实施方案(2023年版)》由11个部门共同发布。该方案的特点是:以夏季和冬季用能高峰期为重点,以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为表率,突出属地、行业管理部门、用能单位三方责任,大力倡导全民行动,强化高耗能行业(如数据中心、石化等)节能管理。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10万千瓦,完成750万平方米非节能公共建筑节能绿色改造,完成2000万平方米既有建筑智能化供热改造,推进既有燃气供热系统“零碳”改造,中心城市绿色出行比例达74.6%,推进大宗运输“公转铁”,发展低碳农业和智慧农业。③加强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2022年全市森林资源新增碳汇20万吨,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4.8%。推进海绵城市建设,30%的建成区实现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2、大气污染防治方面
发扬“钉钉子”精神,“一微克”也不放松,兼顾PM2.5和臭氧污染防治。2022年,北京“蓝天”的质量不断提升,近三年来重污染的浓度峰值明显降低,夏秋季基本没有重污染天气。①挥发性有机物(VOCs)专项治理。VOCs是PM2.5形成的重要原因,其来源主要有胶黏剂、涂料、喷漆、油墨、汽油挥发等,因此重点对这些行业和领域开展技术升级,用低VOCs含量产品源头替代,加强抽查与检查,完善监测和监控网络,超排及时预警。建立对VOCs含量超标产品跨省区市联动处罚机制,对涉外省区市含量超标产品进行溯源联惩。加强重点行业VOCs全流程管控,全年VOCs排放量减少10%。②氮氧化物减排专项行动。按照“十四五”末累计推广20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任务要求设计年度推广新能源汽车目标和进度,鼓励公交车、巡游出租车、物流配送车、环卫车、建筑垃圾运输车、邮政车、执法执勤车、通勤车等新增和更新为纯电动车或氢燃料车。加强移动源排污管理。严格实施国六b机动车排放标准和国四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标准,加大排放检测和超排处罚力度,全年在进京路口和市内主要道路完成180万辆次以上的重型柴油车人工检查,确保超标车应罚尽罚。用车管理方面,优化外埠车辆进京管控措施,加强道路畅通管理,减少排放,加强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检查。削减固定源NOx排放,进一步压缩水泥产能,重点企业对标国内最高水平,开展水泥窑深度硝和氨排放协同治理。北京多年来积极推行能源清洁化工作,城区“煤改电”已经完成,山区农村“煤改气、煤改电”正在有序推进,2022年完成山区8000户以上散煤清洁能源替代。各区继续加强能源双控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目标。大型公建节能、建筑节能、绿色建筑改造等工作持续开展,供热分户计量、量表智能化改造、阶梯价格等政策措施稳步推进。③精细化管控扬尘。大型工地扬尘污染已经得到很好控制。当前的治理重点是非施工场地如公园、田间地头、小街小巷等小面积裸露地面的扬尘治理,利用网格员、无人机、卫星等早发现,及时治理,使扬尘管控精细化。注重小微工程的扬尘管理,注重重点区域的管理,注重背街小巷的清扫保洁机械化。
(二)加强水资源源头治理,持续推进水生态修复
坚持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统筹。劣V类水也已经完全消失,饮用水安全得到充分保障,全市地表水环境质量继续改善,地表水国考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比例不低于70.3%。
1、加强水资源保护
深化北京“大水缸”密云水库保护,组织实施《北京市密云水库流域水生态保护与发展规划(2021年—2035年)》,编制密云水库上游地区空间保护规划。2021年6月成立的北京市河源流域管理事务中心,开启首都河源治理新模式,统筹协调5300多名河长的管理工作。从2002年开始建设“节水型城市”已有20年,2022年出台了《北京市节水条例》,明确了“取供用排”全过程节水,强化协同监管,从源头到末端全过程精细化管理,全面建成节水型社会得到法律上的保障。科学制定用水规划,实施了用水总量强度双控制度,生活用水近年来一直控制在30亿立方米以内,农业和工业用水不增长,环境用水适度增长。万元GDP水耗比2021年下降1%。2022年实施的《北京市关于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双向补偿、横向补偿等生态补偿新模式。
2、深化水环境治理
继续推进实施第三个“城乡水环境治理三年行动方案”,加强污水处理收集基础设施建设,全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7%以上。开展水务综合执法,对危害水环境的偷排污、河道违建、河道烧烤、河道内倾倒垃圾、水源区网鱼垂钓、损毁水务设施、盗采砂石等行为开展执法检查。完成任务村庄生活污水、黑臭水体治理,“清河行动”“清管行动”常态化开展,完成300个村的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
3、推进水生态修复
聚集生态目标,加大生态补水力度,加强北运河、潮白河等河流水生态空间管控,建设水网水系连通工程。长期实施再生水补水河流的人工生态修复和监测评价,开展大兴区凤河、丰台区河西地区河流生态修复试点,开展密云区白马关河生态缓冲带建设工程。
4、加强生态保护
以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为重点,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保护生物多样性。2022年,北京市首次制定生态保护行动计划,生态保护得以系统、有计划地实施。北京市2020年以来就持续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成果丰富,实地记录了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群系94种,记录6283种物种,2021年实地记录北京新记录种17种,其中中国新记录种6种。本底调查将持续进行,随着生态系统质量的提升,将会有更多新物种被发现。
(三)提高土壤防护标准,强化源头治理和全程监控
坚持建设用地、农用地、未利用地“三地”分类管控,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安全利用的原则。出台《北京市土壤污染防治条例》,2023年1月1日正式施行。
1.健全体制机制
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要求区、街乡将土壤污染防治纳入网格化管理,确立了生态环境、规划、自然资源、农业农村、园林绿化部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的各自职责。
2.提高防护标准
针对超过污染筛选值的建设用地地块采取风险防范措施,确保住得安心。强化对农用地污染防治的监管,确保“米袋子”“菜篮子”安全。针对农业投入品及农业废弃物,建立回收网络,明确使用者责任。针对农业施用品及相关产品、灌溉用水等,规范使用要求。结合都市型现代农业特点,对设施农业、果园和林地、规模以上畜禽养殖场等不同农业生产类型,分别提出土壤污染防治要求。
3.源头治理、全程管控
强化规划管控,将土壤环境质量作为编制、审查相关国土空间规划的依据。对土壤存在潜在污染的工业企业及储存、输送有毒有害物质的埋地管道和设施等,多角度设定管理要求。对金矿等尾矿库,要求定期开展环境风险评估。完善转运污染土壤的处置措施,强调土壤污染防治全链条管控。
目前,北京的生态环境质量逐步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也明显增强,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北京大气治理成效还不稳固,边际努力成效不断降低,移动污染源治理任重道远。水环境治理还需要加强,土壤污染防治才刚起步。因此,要实现北京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还需要不断加强科技投入和政策引导,精准化、常态化、科学化推进生态环境治理。
*执笔人:施昌奎,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管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慈善事业、会展经济;毕娟,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管理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科技政策与管理、数字经济治理;罗植,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公共政策、社会治理;吴向阳,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经济学;鄢圣文,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管理;李志斌,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管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基础设施。
[1]2022年12月19日,施普林格·自然集团、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面向全球发布《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2》(Global Innovation Hubs Index,GIHI2022)。指数显示,北京首次超越伦敦,在全球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中位列第三。
[2]2022年9月29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北京位列全球百强科技集群第三。
[3]2022年11月26日上线的英国《自然》增刊《2022年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分析了全球主要城市和都市圈2021年在自然指数追踪的82种自然科学期刊中的科研产出,结果显示,北京在世界领先的科研城市中保持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