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文化“服务圈”打造成为首都居民“幸福圈”

把文化“服务圈”打造成为首都居民“幸福圈”

刚刚过去的2023年,北京交出了一份文博领域亮眼的“成绩单”。2023年对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而言,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不仅“开放”成为“成绩单”中的关键词,而且在“博物馆之城”建设方面,北京新增备案博物馆11家,27家“类博物馆”挂牌开放。特别是在2023年暑期,随着“博物馆热”持续升温,个别博物馆一票难求,46家博物馆取消周一闭馆,每日对观众开放,满足观众参观需求。

这是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京华通惠 运河永济”北京与大运河历史文化陈列中展出的“金翼善冠”(12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

这是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京华通惠 运河永济”北京与大运河历史文化陈列中展出的“金翼善冠”(12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

近日,北京市委全会部署了2024年重点任务。在“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方面,提出要促进文化事业和产业繁荣发展,推进“演艺之都”“书香京城”“博物馆之城”建设。当前,北京市各区正在召开“两会”。各区都在努力把文化“服务圈”打造成为居民“幸福圈”。结合群众新期待,细察这些“幸福圈”,大致可分为三类,即:以“家门口”为圆心的“幸福圈”、以“京味儿”为圆心的“幸福圈”、以“国际化”为圆心的“幸福圈”。

以“家门口”为圆心,提供优质文化服务。如今,老百姓幸福不幸福,走出家门口就知道。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是着眼于“四个中心”功能建设,着力于“四个服务”水平提升,探索构建首都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近年来,我们推动博物馆功能进社区、进乡村,以群众“家门口”为起点和圆心,着力构建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生活圈。然而,“服务圈”要变成“幸福圈”,须提供优质文化服务。西城区曾在全市率先提出构建“1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现已形成区级、15个街道综合文化中心、263个社区综合文化室。据悉,2024年,西城区不仅将持续构建“1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还将打造具有特色的非遗数字化传承保护平台,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享受优质文化服务。

以“京味儿”为圆心,展现悠久历史文化。2023年,是北京建都870周年。作为世界著名古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870年建都史的北京,其本身就是一座巨大的博物馆,以“京味儿”为圆心展现历史文化是群众新期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各类博物馆不仅是中国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也是当代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他还强调,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要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过去一年,北京多处古迹遗址对公众开放。2023年3月,清华园火车站旧址、颐和园益寿堂对公众开放,标志着“进京赶考之路(北京段)”全线贯通。在建都870周年之际,考古发掘工地面向公众开放。

以“国际化”为圆心,持续扩大国际影响。北京不只是享誉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而且还是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大国首都。在2023年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北京博物馆学会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博物馆蓝皮书:北京地区博物馆发展报告(2021~2022)》(简称“蓝皮书”)。蓝皮书指出,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面临若干方面挑战,如与北京“四个中心”战略定位不相适应,竞争力、影响力有待提升,治理水平相对滞后,专业人才严重不足,与广大群众对博物馆文化的需求有差距等。文化“服务圈”就是居民的“幸福圈”,与群众文化需求的差距,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要以“国际化”为圆心,持续扩大国际影响,以博物馆群塑造文化制高点,赢得文明话语权。(来源:宣讲家网)

作者单位:北京市永定门接济服务中心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张慕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