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聚焦儿童基本需求,提供高质量的保障服务
围绕“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弱有所扶”等民生保障目标,北京市各类儿童青少年社会组织在提供困境儿童福利和保护服务、残疾儿童康复和教育,以及推动未成年人保护体系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也形成了一批较有影响力的社会服务品牌项目。
1.“儿童主任+专业社工”的困境儿童福利和服务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困境儿童和留守儿童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健全困境儿童和留守儿童保障工作体系,充分发挥群团组织作用,鼓励支持社会力量有序参与,支持社会工作者、法律工作者等专业人士和志愿者为困境儿童和留守儿童提供心理疏导、精神关爱、家庭教育指导、权益维护等服务”。①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度北京市购买困境儿童关爱保护服务共投入资金4192万元,其中以各区级财政资金和市级福彩金为主要资金来源。
通州区着力推进困境儿童关爱保护体制机制建设,2019~2021年,投入专项资金1500多万元,培养和支持10多家专业社会组织扎根通州区持续深入提供服务,打造“通惠明天”儿童福利服务和保护品牌工程。截至2021年10月,全区困境儿童“一户一档”累计建档986人,在全区建立了16个儿童驿站和近200个社区儿童活动设施,还充分利用全市博物馆、教育基地、主题公园等公共资源开展普惠服务,进一步将服务覆盖范围扩展到全区所有儿童,累计开展儿童活动2633场,个案服务2727人次,实现通州区儿童福利和保护的“全场景覆盖”目标,初步构建起体现城市副中心社会治理水平、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的困境儿童关爱保护服务体系。②
社会组织特别是区级社会工作机构承担了2021年全市困境儿童家庭巡视探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