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微民生”服务设施现状
(一)调查
在实际调研中,我们通过“点面”结合等方式,实地走访典型点位,围绕典型区域“解剖麻雀”,对典型举措和典型项目进行深入研究。只有通过系统的调研,才能真正把握群众对“微民生”服务设施的需求。在调研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微民生”服务设施布局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基层工作人员既要了解政策,也要掌握研究方法,坚持问题导向,创新工作方式,从而推进基层工作。
(二)需求
1.典型点位
对典型点位的分析,主要是从街道乡镇的视角来看“微民生”服务设施布局需求。通过对这种典型点位的调研分析,我们能够了解“微民生”的具体事项,以及基层的实际需要。通过对案例分析,我们发现很多案例涉及产权、资金、功能性改造意向、老百姓诉求等问题。在“微民生”服务设施布局中,在城市更新中,需要处理的核心问题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产权方面,二是政策方面。解决一个问题需要不同部门的配合,以及同基层的合作,形成合力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通过对通州区10个街镇“微民生”服务设施布局需求进行分析,在182个点位中,从新建、改建、扩建情况来看,改建涉及63个点位,新建涉及119个点位。从项目选址情况来看,已选址项目有89个点位,待选址项目有30个点位,没有选址项目有119个点位。从项目产权属性情况来看,52个点位为国有产权,78个点位为集体产权,5个点位为私有产权,15个点位为其他。通过对通州区10个街镇“微民生”服务设施布局需求调研,我们发现:第一,项目需求点多面广;第二,项目需求凸显“微民生”服务设施特点;第三,街镇属地内“微民生”服务设施需求多样。在182个点位中,有效项目约占总项目需求的30%左右。有效项目,也就是将来能够通过实践落地的项目。这是我们通过对典型点位的分析,通过对项目需求的调研,来发现“微民生”服务设施的项目性需求。
2.典型区域
对典型区域的分析,主要是通过12345工单来看“微民生”服务设施布局需求。
在调研中,根据教委相关部门提供的接诉即办内容来看,主要涉及学校周边问题投诉。在调研某区的12所学校中,有中学1所、小学7所、幼儿园4所;实施单位涉及8个街乡镇,即2个街道、5个镇、1个乡。涉及投诉内容包括:学校周边停车场改造、公交车站等候区改造、学校门前分时段单行、人车分离美化环境、学校门口路面整修、搭建防雨棚等,这些都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实际上,解决这些问题涉及多个部门,需要各部门形成合力,共同解决。
根据2022年1月到8月数据来看,通州区卫健委收到涉及基层卫生健康服务领域方面的诉求共计1798件,其中具体业务类诉求904件,其余为疫情防控类共894件。在具体业务类诉求中,涉及基层卫生健康服务设施领域短板弱项问题264件,包括缺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缺少社区卫生服务站等。目前,基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数量需要增加,同时要更新老旧设施,实现科室的精细化。通州社区卫生服务站改造项目需求涉及31个点位,包括基础设施改造装修和污水处理站改造这两个方面。
通过对某区城管指挥中心从2020年到2022年的12345热线接诉量排序前20的字段,了解“微民生”服务设施布局需求。通过调研发现,这些诉求中直接涉及“微民生”服务设施领域的有小区配套、社会办学、消防安全、入学升学等问题;间接涉及“微民生”服务设施领域的有物业不规范、公共环境问题等。
3.典型举措
第一,通州区“小微项目惠民生”现状分析。2020年,通州区在疏解整治行动中强化空间腾退、留白增绿、环境改善、隐患消除、功能提升,在接诉即办工作中强化基层治理能力提升,通过接诉即办、未诉先办双向发力,认真梳理群众反映高频问题和集中诉求,制定了《通州区“小微项目惠民生”资金支持计划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该《方案》实施以来,落实项目681个,精准回应群众诉求,增强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其中,2022年1月至9月共支持项目261个。这表明随着项目投资成熟度加强,通过现场的科学评估,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得到提高,项目投资效率明显增强。
第二,通州区“小微项目惠民生”成效分析。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需求。二是激活基层治理内生活力。三是加强条块协同、上下联动,树立“全域一盘棋”工作机制。
第三,通州区“小微项目惠民生”经验与启示。一是建立小微项目资金支持的长效机制。二是进一步明确小微项目资金支持的内容范围。三是进一步明晰小微项目资金支持的项目主体责任。
4.典型项目
第一,小微城市公共空间示范试点项目实施情况分析。2021年,北京市发改委牵头启动“建党百年·服务百姓·营造属于您的百个公共空间”项目征集活动。最终,海淀区共有20个项目入库。对海淀区小微城市公共空间改造项目分析,可以得出四个方面的结论:其一,从地域分布看,入库项目具有一定覆盖性,20个项目涉及17个街镇,占海淀区街镇总数的59%;其二,从项目规模上看,入库项目具有一定差异性,入库项目的面积最小为90平方米,最大为166平方米;其三,从建设方式上看,入库项目具有一定多样性,主要体现为六种形态,分别是新增用地、将原有用地改为其他功能、对原有用地进行整合更新、在原有用地上新建设施、将场地原有设施改为其他功能的设施、对场地中的老旧设施进行更新升级;其四,从项目功能上看,入库项目具有一定综合性,项目均涉及2-4项功能,最多的功能为休闲休憩,其次为环境景观和文化景观方面的项目。未来,“微民生”服务设施一定是功能复合型的。
第二,小微城市公共空间示范试点项目实施流程分析。其一,政策设计,自上而下推动。这一项目是由北京市发改委、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北京市城市管理委三家单位联合主办的,项目最终要落实到基层。其二,项目征集,多元主体参与。第一阶段,明确征集标准;第二阶段,明确征集内容;第三阶段,街镇上报项目资料。其三,项目评估,“二上二下”审定。各街镇向区发改委提交征集项目,区发改委向市发改委请示报告;市发改委和区发改委组织专家进行前期自理审查、现场踏勘,召开项目联审会评选。其四,各司其职,确保试点取得成效。
第三,小微城市公共空间示范试点项目实施的经验与启发。其一,整合社区公共空间,织补标准化公共服务。社区不仅是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也是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的重要场域。整合社区利用率较低的存量空间、以更新升级的方式进行建设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对已有空间进行混合兼容的功能改造是重中之重。其二,强化顶层设计,因地制宜地布局“微民生”项目。只有自下而上的呼吁、没有自上而下的推动也不能解决问题。其三,加强规划专业性前置,发挥街镇责任规划师作用。《北京市城市更新条例》提出“本市建立责任规划师参与制度,指导规划实施,发挥技术咨询服务、公众意见征集等作用”。在构建“微民生”服务设施布局中,要让责任规划师下沉到街道,真正了解街道和居民的诉求,结合专业化素养,更好地发挥作用。其四,明确多元主体权责,促进多主体间协同共治。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原则,区政府作为本区域试点工作的责任主体,包括区发改委、区城管委等承担各自主体责任,街乡镇承担组织、动员、申报、实施等主体责任。同时,还要坚持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其五,建立三级联审机制,多维度评估项目可行性。在评估过程中要实行责任规划师预审、相关领域专家初审、主管部门比选联审等。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