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在“地球村”里,人类命运与共,生态环境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谁也不可能独善其身。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能更好地呵护好全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守护好这颗蓝色星球。学习时报“全球重大生态环境污染事件”专栏从全球视角选取的典型案例,深刻剖析以北美、欧洲为代表的西方世界以及二战后的日本,在工业化初期,以无节制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一时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环境污染惨剧,令人深思。
从多元化视角观察环境污染问题
系列典型案例先后刊登28篇分析文章,涉及不同国家地区、不同行业领域,污染类型跨度大,为广大读者朋友们提供了一个多元化观察视角。
大气污染物扩散事故。由于生态环境监测与管理不善,企业生产、使用、贮存、运输、排放等环节中出现有毒有害气体泄漏或非正常排放引发重大污染事故。从刊登的案例中,可以看到洛杉矶汽车和工业排出的废气在阳光紫外线的照射下生成剧毒光化学烟雾,对人体、建筑物、动植物等造成了巨大伤害;日本四日市石油冶炼和工业燃油产生的大量废气,使整座城市漫天烟雾,导致了居民的集中式呼吸道疾病。
废水非正常排放污染事故。因生态环境管理不当或发生了意外事故使大量高浓度生产污水排入地表水体,致使水质突然出现恶化。可以看到,日本富山金属冶炼厂排放的含镉废水对自然水体造成了严重污染,居民食用含镉稻米和饮用含镉水中毒造成“骨痛病”,严重损害了人体健康;美国的化学公司向拉夫运河河道倾倒了大量有毒废水,致使肝病、哮喘、癫痫、免疫系统紊乱、出生缺陷和异常等病症在该地人群中频频发生。
海洋油污染事故。海上航运船舶、石油存储设备等由于管理不善或发生意外事故,导致海上溢油,严重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健康。可以看到,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号钻井平台爆炸,造成了沿岸地区的严重生态灾难,给海洋生物生存、当地产业发展带来严重威胁;承载大量原油的美国超级油轮“阿摩科·卡迪兹号”操纵装置失灵,22.4万吨原油喷涌入海,造成了当地海岸及沿海水域严重生态灾难。
农药土壤污染事故。剧毒农药在生产、贮存、运输过程中,因意外或使用不当引起泄漏。可以看到,DDT杀虫剂对生物降解、光解、化学分解作用有较高抵抗能力,能够造成严重且长时间周期的土壤污染问题;瑞士巴塞尔市的化学品仓库爆炸,大量杀虫剂、除草剂、除菌剂等发生泄漏,导致了大规模的区域空气污染和土壤污染,且修复难度非常大。
放射性污染事故。生产、使用、贮存、运输放射性物质过程中,因管理不当造成核辐射危害污染事故,一般危害性高、影响范围大、持续时间长,严重影响人体健康。1986年4月26日凌晨,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的辐射尘扩散到苏联西部地区、东欧地区、北欧地区等,导致多种癌症的高发病率;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爆炸,约1万吨的高浓度放射性污水直接排入海洋,产生不可挽回的辐射危害。
洞察生态环境污染事件的根本原因
系列典型案例涉及大气污染、水污染、核泄漏、固体废弃物污染等多个领域,其共性原因是发生突然、扩散迅速、危害严重、污染物不明及处理方法复杂等特点。
环境污染事件与传统工业社会发展相伴而生。工业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阶段,但在传统的工业化发展初期,由于世界各国对环境污染问题的认知不足,未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经济增长方式以掠夺且粗放化发展,严重威胁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应急管控能力薄弱与预防优先机制缺乏。全球早期生态环境风险管控以单项防灾为主,综合防灾和预警应急管理能力建设不足,存在条块分割、信息沟通不畅、资源难以整合、协调力度不够等问题。同时,常规性环境应急管理组织机构、机制缺位,没有建立责任清晰、分工合理的环境监管体系,没有完善的预警与应急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导致执行效力较低,全球跨流域治理难度较大。
社会参与以及监督不到位是根本掣肘。以公民权利制约政府权力这一机制的实质,是使公民成为监督政府的力量。工业化初期,由于社会公众对环境污染重点企业的排污情况不明、生态环境保护水平等认知不足,防护能力和保护意识均处于弱势状态,加之权力结构中上位权力对下位权力的强势,必然导致社会参与以及监督缺位。
全球环境问题唤起的理性思考
系列典型案例,从回顾、原因、影响、启示等多角度切入,篇幅虽然不大,但主题鲜明、内容引人瞩目、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唤起了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与理性思考。
全方位生动展现环境污染事件的后果及其根本原因。一方面,案例以时间进展为主线,全面阐述了生态环境污染事件的来龙去脉,并提供详尽的事件影响数据信息,为受众展现了全面、直观、富有冲击力的事件全貌。另一方面,从科学的角度,分析了致使环境污染事件发生的各种要素,介绍了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原理,以令人理解的形式向社会大众提供了兼顾科学性与通俗性的全球环境污染事件关键信息,在人们津津有味阅读之余,发人深思。此外,案例采用以史鉴今方式,结合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现实情况与不足,通过对预防优先、过程严管、事后严惩的处理原则加以分析与思考,为加快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系统总结各类型污染事件的危害与对策。全球治理不仅仍是当代国际关系的主题,而且将长期影响人类的命运。对于我国来讲,从系列典型案例中总结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深化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构建现代生态环境监管体系。一方面,完善多元环境要素以及城市和乡村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推动污染源监测与排污许可监管、监督执法联动,加强固定源、入河(海)排污口、移动源和面源监测。另一方面,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的新型监管机制。同时,加快建设完善污染源实时自动监控体系,依托在线监控、卫星遥感、无人机等科技手段,充分发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作用,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监管智慧化、精准化水平。
其次,强化突发环境事件预防与应急能力建设。一方面,从事前、事中、事后全面系统地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加以规范,进而在突发事件预防、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关键环节优化。另一方面,开展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排查治理环境安全隐患,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健全突发环境事件风险防控措施,加强环境应急能力保障建设。同时,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联动机制,推动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开展跨行政区域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合作。
再次,加快完善生态环境信息公开机制。一方面,健全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加大对环境信息弄虚作假、违法违规的处罚力度,及时将企业环境信息强制性披露情况及监督执法结果等信息共享至同级信用信息共享平台、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促进多部门协同监管。另一方面,畅通“12369”电话热线、微信、网络等举报投诉渠道,积极回应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问题与意见,推动线上信息公开制度建设,将举报情况、调查结果、整改方案及落实情况,及时向社会公开。
最后,构建全民参与的生态环境治理大格局。一方面,健全生态环境保护举报制度,将公众参与区域应急预案编制与评估情况纳入全过程。另一方面,通过现代化移动互联网的信息传递方式,拓展公众知情信息的获取途径,提升公众在突发环境事件方面的防护能力和保护意识,保障社会监督的科学性,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政府和社会监督能力。
(作者分别系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管理与政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助理研究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