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 专辑 > 文化

走向人民文学——从1921年的文学说起

报告人:李敬泽 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
简 介:本期报告,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李敬泽重点梳理了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文学界发生的重大事件,如《太阳礼赞》《故乡》《阿Q正传》《沉沦》等经典作品的发表,以及文学研究会的成立等,从中总结出“文学是时代精神的汇聚和回响”。李敬泽认为,中国革命的成功就在于先驱者们看到了民众,坚决地走向民众,并唤醒他们一起改变了历史。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多年来,“走向人民”始终是我们的文艺经典至关重要的特征之一。
总播放:3706
发布时间:2022-06-14 13:28
  • 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李敬泽对《故乡》《沉沦》《东方红》等经典作品的创作时间、社会背景进行分析,他认为:鲁迅用先驱者的时代眼光,看到了当时被中国文学史忽略的农民们,深入探讨了他们的灵魂与命运;而《沉沦》之所以能让无数国人感同身受,是因为郁达夫将个人与祖国的命运联系起来,让读者意识到我们是一个整体。在对这些作品的重温和回顾中,我们能够体会到作者对我们的感召和激励,这也是人民文学的初心所在。[文稿]

  •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李敬泽认为,红色经典的本质就是人民的文学、人民的文艺。理解红色经典,其核心就是理解“人民”二字。因为“人民”二字不是平白来的、轻易来的,是在历史中不断发展、不断赋予其内容、始终葆有活力的概念。[文稿]

     

    1655342515(1)

    李敬泽 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

    点此观看完整报告

    点此观看视频专辑

    一、文学是时代精神的汇聚和回响

    7月1日是党的诞生纪念日,实际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开幕的。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党的一大是秘密召开的。我还专门到图书馆翻阅了1921年7月的报纸,没有一则新闻是关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是有魅力的。“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这句诗的意思是,回望来时走的山间小路,山林苍苍茫茫一片青翠。回顾历史,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来的艰辛探索。但是当时的人们,可以说甚至不知道真正的大事已经发生了。1921年,人们在黑暗中摸索,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是了不起的,他们是先觉者、先行者。1921年,13名中共一大代表出席大会,他们代表了全国50多名党员。这50多名党员要在“无路”中走出一条路来。

    鲁迅在《故乡》中写道:“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在1921年5月出版的《新青年》杂志第九卷第一号上,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正式发表。在此之前,《新青年》杂志从1920年9月1日出版的第八卷第一号起,成为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机关刊物。也就是说,《新青年》是党的第一份理论性机关刊物。《故乡》发表在《新青年》上,发表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的1921年5月,我相信鲁迅写这样一段话是有深意的。正如鲁迅所写,正如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所想,我们的人民需要找到一条新的路。正是怀着这样的信念,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勇敢地在黑暗中向前走,在没有路的地方为中华民族走出了一条路。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