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青春期孩子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及家庭教育应对
主持人:学习也是家长在和青春期孩子互动过程中十分头疼的一个问题。疫情期间,很多家长把孩子返校称为“神兽归笼”。我不太喜欢这种说法,如果两个家长跟一个孩子都互动不好,在学校,老师一个人面对那么多“神兽”,该怎么处理问题?不光是青春期,其实家长和孩子在学习方面互动的问题从小学开始就有了。我在小区里经常听到楼上楼下的家长因为学习问题吼叫孩子。这种冲突我们应该怎么处理呢?
李文道:在学习方面,到了中学阶段,大部分父母在知识层面对孩子是没有多大帮助的。现在很多小学的数学题,父母都已经不会了。所以我觉得父母指导孩子学习不能停留在知识层面,主要是着力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帮助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小学阶段,最重要的是让孩子转变学习心态,由被动变为主动。到了中学,要把小学阶段养成的学习习惯加强,让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比如孩子需要摸索单词怎么背,心理学里有很多种方法,哪种方法最适合他?需要孩子不断尝试。找到了适合的学习习惯,他的学习就会更高效。
张伟利:还有一个冲突点,这个阶段的孩子有很多兴趣,但我们担心他看课外书会影响学业。时间就那么多,数学、英语等科目学起来还是比较费劲的,把心思放在其他地方,难保不会顾此失彼。怎么让他既能顾好学习,又能培养好兴趣?
主持人:学习和兴趣确实要协调好,我讲一个案例。我姐姐脾气非常大,她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孩子提出想买什么东西,她就把它和学业挂钩。可能很多家庭都存在这个现象。
有段时间我回家,有20多天的时间,我就陪着我的外甥。那时他已经不爱去学校了,说想干点别的。我姐姐问他打算干什么。他说,去理发店、餐馆打工。人家很会拿《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自己,最起码用言语暴力的办法行不通。刚开始我和他聊学习的时候,他是有点抗拒的。当时他正在学习函数,我帮他逐一分析错题,发现他错了不少。你想,一个孩子,如果几天甚至一两个月总是错很多,没有好的方式帮他走出来,他是很容易受挫的,除非他本身的自制力和学习动机非常强。分析之后,我问他,你在做前面单元练习时错的相对少一些,到后面综合题错的多,为什么?他很困惑。我让他把综合题中的一个问题单拎出来,他做了很久才做对。我告诉他,数学学习要注意两个维度,一个是准确度,一个是速度。准确度有了,速度跟不上,一旦有时间限定,就会满篇出错。另外,如果对某个单元没有熟练掌握,准确度和速度就都无法保证,导致综合性练习频频出错。之后这个孩子就恍然大悟了,我们开始一个单元一个单元地做巩固练习。两三个小时下来,他变得有信心了。接着我们每个单元练一两天,把三个单元都练完以后,再做综合性练习时,他的准确率大幅提升了。在这个过程中他很有成就感。后来我开始跟他商量,制定每天的计划,比如晨跑,什么时间学习什么科目。一段时间以后,等到他再上学的时候,有一道作业题,老师本来是不让做的,说要等讲过之后再做。我告诉他,这道题你能做出来,结果他真的把它做出来了。第二天,他回来以后非常骄傲地跟我说:“舅舅,今天老师表扬我了。这个最难的题只有我做出来了,老师让我上去给大家讲,原来给同学们讲题是这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
所以说,作为家长不应该把孩子的什么事都跟学业挂钩。时间一长,孩子会不把学习当作自己的事,而是当作家长的事。那么等到了青春期,他有了能跟家长抗衡的力量时,就会说“我凭什么要听你的”。这也是目前很多青春期的孩子因为学习跟家长发生冲突时的一个非常典型的表现。
有一段时间,我外甥跟他妈妈讲,“妈妈,我觉得你不爱我”。他妈妈就问他为什么这样说。他说,“我觉得你只爱学习,总是想尽一切办法让我学习”。他还用了一个词,叫“处心积虑”。很显然,他不明白学习是为了自己。尽管我们再三强调学习是他自己的事,但当我们把太多外在评价用到对他学习的引导上的时候,本来应该属于他内心成就的一些东西会被转化成外在的。
还有一点我深有体会,那就是榜样的力量。榜样的力量很重要,但如果用错了,反而会起反作用。
我有一个持续接触了很多年的心理辅导案例。那是一个富裕的家庭,爸爸妈妈都很出色,给孩子创造了非常好的学习条件,让孩子在最好的学校读书。我们刚才谈了穷养、富养的问题,家长在精神层面上也要给孩子创造好的条件,比如培养他坚毅的品格和自主性等。但是这家孩子的家长没意识到品格培养的重要性,更多的是给他生活上的满足。在这种情况下,他遇事时的情绪管控能力实际上是不足的。生活上的过度满足或提早满足,导致了他在情绪控制及和家长互动方面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孩子的家长为了培养他,不惜出钱请客、送礼,就是为了让诸多他们认为优秀的人跟自己的孩子交流。时间一长,每当被问及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孩子就会讲很多梦想,怎样做能实现梦想。当他成长到十七八岁的时候,他在跟我聊天的时候说:“其实有很多年我都不敢面对自己,我觉得爸爸妈妈给我找的那些人可望而不可及,但他们又在不停地给我找这样的人。为了安慰爸爸妈妈,早点结束谈话,我就说出他们想听的话。”这个孩子还好,起码和家长有沟通,没有走向歧途。但也有很多孩子心理压力过大,导致了习得性无助,失去了很多东西,甚至放弃了生命。
再讲一个和榜样的力量相关的案例,这是我和自己亲哥哥之间的事情。我小时候性格外向,爱唱爱跳、爱说爱笑,而我哥哥用大家的话来评价是个内向的孩子。所以无论父母、老师还是亲朋好友,都会说小儿子聪明,说大儿子踏实。因为上小学二年级时,我们都在外面玩,他能自己趴在缝纫机上学习几个小时。我哥哥上了初中以后,从初一到高三毕业,我们有六年没说过话,主要是他不和我说话。读大学以后,他给我写了一封信,信上说,他之前非常恨我,因为他觉得自己始终活在我的光环下。这个所谓的“光环”就是所有人都夸我聪明,说我哥哥踏实。他说原来他不觉得有什么,直到到了青春期,他突然意识到“聪明”是褒义词,“踏实”是贬义词,是笨的代名词。为了证明自己不笨,他从高一开始就不听老师讲课,只在课后自学。尽管如此,他最后仍然考上了大学。后来一起聊天我才知道,哥哥初中成绩特别好,从初一到初三,一直是班里的第一名,毕业考试是全市第一名。但是由于高中时没好好听讲,大学只考了个大专。工作七年以后,他直接考上了西北师范大学的研究生,还成为了校长的学生。我觉得论聪明程度,我可能不如他,就因为性格表现呈现出的不同状态,导致了大家评价的偏差。其实聪明和踏实都是优点,严格意义上讲,长久来看,踏实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优点,它决定了一个人能走多远,积淀有多深。在我哥哥误解时,没有人给他分析、解释,这才在他心目中形成了糟糕的对比。
聪明和踏实算是两个褒义词之间的对比,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明显带有批评、指责,甚至侮辱性的对比。这种对比会给孩子带来非常大的伤害,在青春期尤其是这样。
李文道:对。青春期会放大孩子身上的某些优点或缺点,尤其是缺点。青春期之前,孩子不管长得漂不漂亮,学习好不好,都会觉得自己挺好。
主持人:对,是这样的,但到了青春期就不一样了。
李文道:青春期时,自我意识开始蓬勃发展,孩子自认为的一些特点会被凸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的引导很重要。如果您的父母能在那时候了解到您哥哥的特点,给他另外一种解释,我相信会更好一点。
主持人:后来我们还和父母探讨过这个问题,其实他们已经竭尽全力给了我们他们的所有了。
张伟利:对,这其实对家长来说是一个挑战。有时候你也不知道他在外面接触到了什么,如果他不愿意跟你表达或交流,你确实很难发现他的一些变化。
李文道:我觉得想了解孩子要多倾听,而且要以朋友的视角进入他的生活。在好多孩子的心目中,爸爸妈妈是“唐僧”,说的太多,听的太少。青春期的时候,面对学业的压力、性格的问题、情感的问题,孩子其实有很多沟通的需要,特别想找一个人说一说。但是很多父母是孩子刚说了一句,他就有十句、一百句等着,而且往往是负面、指责、拒绝的。所以孩子就不愿意跟父母沟通了,家就成了一个旅馆。
父母要学会以尊重、理解的态度去倾听孩子的烦恼,在孩子需要时给他建议。
主持人:我觉得您刚才讲的这一点非常重要,当孩子需要时家长再去给建议。很多家长做不到这一点,往往刚问了几句孩子的困难和想法就开始“但是”。之前一个朋友跟我聊天,他说他想跟孩子好好交流,就先说了很多孩子的优点。当时正是吃饭的时候,结果孩子吃着吃着就把碗筷放下了,说“爸爸你直接说但是吧”。所以跟孩子沟通交流,他需要与否很重要,在他不需要的时候,你们之间根本没办法进行有效的交流。在这种情况下你再给他建议,就又变成了说教、埋怨和批评,就像前面文道教授所讲的,剥夺了孩子的成人感。
张伟利:有时候家长会无意识地揭孩子的“伤疤”。比如天冷我劝他不要穿短裤,其实他已经意识到了,如果反复地说,本来他愿意做的事情反而变得不愿意了。
李文道:对,有时候他为了彰显自我会故意跟父母作对。我觉得到了中学阶段,父母再因为穿衣、吃饭的问题跟孩子发生冲突,那我们的家庭教育基本还停留在幼儿阶段。
主持人:如果想表达,不妨把决定权交给孩子,但是说一下你自己的感受。比如说“我觉得今天有点冷,我不希望你感冒”,表示一下关心,但是怎么穿还是由他来决定。这既满足了家长说的欲望,又尊重了孩子的意愿。
张伟利:其实孩子知道穿短裤冷,但就是想跟你对抗一下。因为事情已经过去了,家长老是跟他“翻旧账”。
李文道:对,总“翻旧账”会让孩子觉得我就是这样一个人,这是我多年的一个毛病了。
主持人:既然已经这样了,我就不改了。
李文道:他改变的动力就变差了,甚至不愿意改变了。所以我们的教育一定要更多地指向将来,有建设性地解决问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