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如何推进中国特色志愿服务,让践行雷锋精神成为人们的自觉追求,是推动基层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课题。进入新时代,志愿服务已经是创新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让志愿精神成为人们生活理念,让志愿活动融入人们日常生活,构建点多面广、功能完备、紧贴群众身边的“15分钟服务圈”,是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真正落地生根、激发志愿服务内生动力的一种必然趋势和必然选择。
构建文明实践“15分钟服务圈”正当其时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为构建“15分钟服务圈”打下坚实基础。作为首批50个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市区,龙口市在两年的试点过程中,以“习语润心”工作品牌为龙头,通过项目化活动落地提精气神、送“及时雨”、树文明风、聚百姓心,全力构建万众归心的“红色殿堂”、群众身边的“百姓之家”,探索形成了“四个一”龙口路径,全市镇街区文明实践分中心、村(社区)文明实践站实现全覆盖,注册志愿者已达13万多人,实施各类文明实践微项目活动19000余场次,初步实现了文明实践扎根基层、志愿服务火遍城乡。
构建“15分钟服务圈”是深化拓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有效路径。在试点实践中发现,面对群众日益增长的各类需求,文明实践分中心、实践站在服务项目、服务覆盖面、服务时效等方面仍有所欠缺,这一点在居民聚集区、重点公共场所等区域表现得尤为突出,群众的部分便民需求、应急求助、临时困难等在第一时间得不到响应,志愿服务不能实现需求和服务充分对接,距离“群众在哪里,新时代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的目标还有差距。基于此,通过实践摸索,在市镇村中心、分中心和实践站三级架构的基础上,又延伸探索实践室建设,鼓励引导有影响力的优秀志愿者和热心公益、服务群众的优秀团体建立文明实践工作室,进一步将文明实践向基层延伸、向群众靠拢。实践室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实践站点的不足,在服务基层群众中产生了积极影响,但由于数量和范围受限,作用仍显薄弱。如何提高群众志愿服务意识、激活群众身边的志愿服务活动,构建贴近百姓、服务百姓的便民服务圈,成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更大范围试点的破题方向,也是文明实践“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关键。
新时代雷锋精神旗帜在驿站中高高飘扬
2020年3月,龙口市结合自身实际,印发了《龙口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习语润心”雷锋驿站建设实施方案》,坚持发展中国特色志愿服务,搭建起群众身边覆盖广泛的志愿服务站点,让雷锋驿站成为在党的领导下的志愿服务、主流价值引领的志愿服务,彰显弘扬雷锋精神的价值底色。
突出主线,明确驿站功能。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雷锋驿站建设成为直接服务群众、宣传群众的主阵地,主动对接群众需求,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和思想困惑。强化顶层设计,突出宣传教育功能,制作30多个弘扬主流价值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微视频和特色公益广告循环播放,宣传科学理论,普及志愿服务。明确雷锋驿站“提供便民服务、建设积分超市、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开展专业服务”四大类基本服务内容,各驿站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筛选组合,精心设计实施群众喜闻乐见的实践微项目,确保提供基本普惠服务,实现精准特色服务。
注重实效,分类推进驿站建设。坚持“建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建一个成一个、运转一个”的工作思路,指导各镇街区文明实践分中心、村(社区)文明实践站及相关部门单位结合建设区域、服务对象、服务需求、现有资源等不同实际,在居民聚集区、公共服务设施、窗口单位及其他重点公共场所,合理选址、分类建设,广泛设立有人员、有项目、有管理的“习语润心”雷锋驿站,原则上人群密集公共场所实现雷锋驿站全覆盖。同时,合理划分试点探索、推广建设、验收评估等五个建设阶段,明确建设步骤时限,力求稳步有序推进。今年以来,城镇公共服务设施、人流密集场所、社区、农村均试点建设运行雷锋驿站,开展志愿服务微项目活动数千个,既解决了群众需求,又有效提升了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群众知晓率和参与度。
坚持常态,健全驿站运行机制。着眼雷锋驿站常态长效运转,鼓励基层充分发挥首创精神,不断丰富驿站建管模式。理顺领导管理机制,雷锋驿站受市文明实践中心(分中心、站)指导管理,设置一名负责人,每个驿站常驻志愿服务队不少于1支、常驻志愿者不少于5人;落实结对共建机制,鼓励志愿服务组织通过入驻或定点支持等形式提供人力、物资等保障以及管理运营、活动组织等帮扶,引导爱心企业以项目资助、技术援助、市场对接等方式参与驿站项目;同时,将雷锋驿站建设纳入年终考核,通过观摩评比、验收督导、典型推广等形式推进落地。
雷锋驿站正成为思想政治工作坚强前沿阵地
融入群众,思想政治工作更接“地气”。雷锋驿站建在居民聚集区及重点公共场所,实现了与群众的“零距离”,抬头不见低头见,真正走进了群众的日常生活。同时,驿站将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相结合,在解决群众的实际难题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形式多样的理论微讲堂,弘扬正能量,群众更加易于接受、乐于接受,党的创新理论如春风化雨,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
凝心聚力,文明实践更具活力。解决值守志愿者来源问题成为驿站运转的关键。一方面依托文明实践站志愿者力量,另一方面大力引入社会志愿者力量。各驿站与社会志愿服务组织开展结对共建,社会志愿者“入驻”成为驿站服务的重要力量,并带动各界群众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以驿站建设运营为平台,社会志愿服务组织和社会志愿者积极参与其中。
参与共治,文明实践更增和谐。志愿服务是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载体,是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雷锋驿站志愿者来自群众身边的“热心人”,党员志愿者是其中的骨干,他们在帮助群众、宣传群众的过程中,不仅有效将各类矛盾化解在萌芽阶段,更拉近了党群干群关系,密切了与群众的鱼水之情,潜移默化激发了正能量,“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文明和谐氛围日益浓厚。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