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人民群众要迈好“四步”

走进人民群众要迈好“四步”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人民群众就是我们的根基。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期间,进农村、访农户、看企业、察改革,关切群众巩固脱贫的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为老百姓做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人民的一切”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为民情怀,也应该是全体党员干部的应有情怀,要在思想上、干事上、作风上、联系群众上迈好步、扎实走,做出令人民满意的成绩,真正走进人民群众。

理想信念求进步。有什么样的信仰,就有什么样的情怀和追求。北宋诗人苏轼将为民宗旨常怀于心,可以不畏主政者强权,不计个人得失,勤政爱民,为百姓发声;以孙立为代表的三沙岛礁“观天人”,坚定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数十年如一日观云测雨、守家卫国,一天也不曾间断。只有为民的宗旨信念坚定,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形势面前永远站稳群众立场,不消沉、不动摇。党员干部要加强理论学习,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增强党性修养,树立为党和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把个人追求融入到党的事业之中。要永葆为民初心,厚植信仰根基,不忘饮水思源,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中,把群众的诉求和评价当作检验初心的“指示灯”“报警器”,带领人民群众逐梦前行。

干事创业敢迈步。人民群众是否满意,说到底还是看实绩。好干部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等,坚持“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的为官本色,带领人民固风沙、治荒山、开渠修路,发展当地经济,让百姓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这与他们敢于创新、勇于实践是分不开的。党员干部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绩观,脚踏实地办实事,一心一意只为民,把工作实绩、群众满意作为评价标准,做到敢干事、干成事、不出事。要善于筹谋事业,大胆创新干事,在工作中吃透上情、了解下情,拿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做与时偕行的奋进者、披荆斩棘的实干者和激流勇进的改革家,在经风雨、见世面中创造出人民满意的实绩。

滥权私利应止步。权为民所赋,利为民所谋。党员干部手中都握有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权力,如果不能正确行使权力,就会成为别有用心之人围猎的对象。党的十八大以来,许多领导干部不收敛、不收手,滥用权术、利欲熏心,因一时之贪而误了一生幸福。让人民满意,就要公而忘私、秉公用权。一方面,践行正确的权力观,以平和之心对名、淡泊之心对利,用好人民赋予的权力,时刻牢记“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事事出于公心、时时秉持公心,真抓实干、转变作风,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行使权力的最高位置。另一方面,树牢正确的廉洁观,常思贪欲之害、常怀敬畏之心,始终保持严以自律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遵守党章党规党纪和各项法律法规,知晓为官做事尺度,面对金钱、名利、美色的诱惑能够坚守住初心,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深入群众踏实步。当下,一些干部下基层似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坐在“轮子”上走基层,隔着“窗户”见群众,显然脱离了党同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党员干部要深深扎根到人民群众的土壤中去。要从群众中来,真正深入基层,多跑腿、勤张嘴,和百姓手拉手、心连心、面对面交谈,以躬身向下“接地气”的姿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要到群众中去,多请群众评判,让真实的声音畅通无阻地传进来,着力解决一批在调研中发现的突出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的难点问题,用自己“辛苦指数”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责编:赵一頔;校对:张慕琪)

作者单位:山东诸城市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赵一頔校对:张慕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