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还有下面这种风格。
这种风格大家不要觉得它丑,实际上它把隶书转移到了另一种审美趣味上去,就是让隶书在规整中出现了巨大的变化,表面上看很是规整,横平竖直的,实际每一个字的虚实关系和重心都不一样。由于这个原因,我们看这些字时就像走方阵一样。
这两种审美趣味出现在同一时代,因为书手不同,才呈现出了不同的风格。
最后这幅字叫《张迁碑》,因为它的规律性不强,与上面的两幅相比,学习起来是最难的。
手书简牍时期,也有把简先编连起来再书写的。大家看下面这幅图,全部用的是草书,有的一个字拉了很长。
今天人们能够很清晰地看到草书是如何起源的,就是从秦简牍书到隶书的转换过程中,由隶书里慢慢分化出来的。大家看下面这幅图,它出现在汉代,是草书跟真书之间,也就是隶草之间的一种状态。
后来它成了另外一种书体的基础,这种书体就是行书。它比草书端正,但比隶书随意,因此最终发展成了介于真草之间的行书书体。如果今天再听到有人说先有楷书,然后楷书变成行书,再变成草书,你就可以据理反驳,告诉他们行书和草书是同时存在的,都是从汉隶中演化过来的。
从汉隶演化到草书经历了一个古朴的过程,期间产生了一种书体叫章草。我们看下面西晋索靖写的《月仪章》。
章草只在单字的内部进行细连,上下字间不连,每一个字的结尾都会 把笔摁下去,保留了隶书散毫及敛锋的效果,与此同时,作为草书,它也遵循了草法的根本。
索靖是晋代非常著名的书法家。大家知道唐代有位楷书大家叫欧阳询,有一次他骑着马出门,途径索靖的碑刻,本来已经路过了,又返回来下马观看,看了一会儿就再次上路了,结果过了一会儿又回过头来看,如此往返了三次,最后一次他没有走,在碑前待了三天。我们今天有字帖,想看什么书法作品都很容易,但是古时候没有,古人要想看某位高手的作品,就得想方设法从他的书信或碑刻中看,而碑刻不是可以随便搬走的。看欧阳询的字,我们可以从中发现一种笔画内敛的沉凝气象,这是从隶书中来的。他对隶书的练习及对从隶书演化过来的索靖的章草的重视,对他今后的成长产生了巨大的积极影响。
索靖在当时对书法风尚的引领是现代人所想象不到的,如欧阳询一样的书法大家都对他顶礼膜拜。事实上,索靖影响的也绝不仅是欧阳询一个人,王羲之也看了索靖的碑。
我们来看下面这幅图上的楷书,这个楷书是横扁的,并且末端有一些不太尖锐的笔锋,它的结体(书法术语,指汉字书写的间架结构)是楷书刚刚从隶书蜕变过来的样子,书写这个楷书的人是王羲之。
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人们对已有书体的一种吸收。众所周知,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潇洒飘逸,但在写出《兰亭序》之前,王羲之的作品中一直都有隶书的影子,即便是写楷书,也有隶书的含义在里面。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