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特意强调当时社会的上层审美,魏晋时期是门阀士族制度,王羲之的字在当时不是什么人都能看得到,王羲之的字只在贵族圈非常小的范围进行流传,老百姓是接触不到的。
到了南朝之后,世上都以王羲之的书法为美。在隋代,王羲之有个七世孙子,他为了捍卫王氏家法,用王羲之笔法手抄千字文八百本,分送各家寺院。到了唐代,唐太宗又以王羲之书法为尽善尽美的标准,号召大家学习。王羲之的书法是成体系地得以传承。宋代的时候人们认为王羲之书法不能代表所有的美,但是人们依然以王羲之书法作为最崇高的法则。到了元明,以及清代的前期依然是学习王羲之书法,只是在清代后期,由于社会的变化,加入了碑学。王羲之书法从汉代之后,一直是中国书法审美标准的主流。
其实从宋代之后书法的质量就有所下降,但是书法的标准永远不会因为时代的改变而打折。
书法欣赏的要诀之一:笔画质量和结体
今天我们要重提书法的标准。书法的欣赏的总标准只有一个词,叫做质量。它是总标准,也是唯一标准。
高质量的书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法度完善。法度完善就是不管写什么字体,都要有一定的法度要求。这些法度要求包括:笔法、字法、章法。毛笔自从入纸的那一刻,笔锋所向、力量所使,全部都是有法则、法度的。高质量的书法除了法度之外还有一个超越法度之上的标准,这个标准是精神标准,品味要高尚,格调要高级。书法欣赏的要诀之一,笔画质量。笔画质量包含三个方面:一看笔画的效果。笔画的效果必须是中实、饱满、圆劲,气息贯通而生动的。如果笔画质量不是中实的,而是虚的,就不是好的笔画质量。古人对笔画质量的理解是“多力丰筋者胜,无力无筋者病。”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