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这五年,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奋进之势和磅礴力量。中国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那么五年来,十八届三中全会如何改变中国?宣讲家网整理《人民日报海外版》“十八届三中全会5周年系列述评”的相关内容,为您深刻解读中国在这不寻常五年的发展变化。
经济体制改革:激发高质量发展动力活力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5年来中国经济稳中有进,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加到80多万亿元,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1.4%提高到15%左右,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
——改革不避难、改革有实招,全面引领高质量发展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放管服”改革持续加力、国企国资改革加快推进、产权保护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财税金融改革深入实施、农业农村改革扎实落地、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不断完善……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和落地,为经济平稳运行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
——开放之门越开越大,开放型经济水平显著提升
从取消抗癌药等药品进口关税,到允许外资控股合资券商;从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覆盖全国,再到人民币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5年来,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动摇,一批全新的重大开放举措接连落地,开放型经济水平显著提升。
——活力竞相迸发,中国经济的动力更足、活力更强
“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为全面深化改革擘画的美好蓝图,也是推动中国经济迈上新台阶的行动指南。
5年来,中国经济体量在增长,微观主体活力在提高。这背后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步伐:粗放增长少了,集约发展多了;大项目拉动少了,新业态新模式多了;经济的外部依赖小了,增长的内生动力多了。
政治体制改革:蹄疾步稳更自信
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336项重大改革举措中,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就有60多项。5年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蹄疾步稳,民主法制改革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这5年,有经验总结。十九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指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要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统领。
这5年,有制度安排。2018年1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全天召开会议,听取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工作汇报,听取中央书记处工作报告。这已成为落实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制度安排。
这5年,有议事协调机构成立。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中央审计委员会等议事协调机构成立,利于党中央加强对重大工作集中统一领导,提高决策权威性和执行效能。
这5年,有法律和党规见证。中央审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等,规范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职责权限、党政部门及内设机构权力和职能等,为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供了坚强的组织制度保障。
——人民当家做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这5年,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建立健全人大工作机制,完善人大监督制度,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作用。
这5年,协商民主受到关注。十八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协商民主”首次出现在党的代表大会文件中。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协商民主”写入全面深化改革方案。
这5年,中国还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
——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
这5年,立法步伐加快。中国立足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修改立法法,推进经济、民生、环境保护、司法、国家安全等重点领域立法,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推动立法质量不断提高。
这5年,司法改革有条不紊。中国推动以司法责任制为核心的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改革,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这5年,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宪法修正案,就国家监察委员会和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的性质、地位、名称、人员组成、任期任届、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等作出规定。
文化体制改革:纵深推进有成效
5年来,中国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取得了一批标志性的重大创新成果。改革激发了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促进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
——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四梁八柱”搭建完成
5年来,在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程中,新的“四梁八柱”已基本搭建完成。
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等要求。
——无愧于伟大民族、伟大时代,推动文艺繁荣发展
这5年来,中国持续发力,把那些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2016年11月,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2017年初,《“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公布,并逐渐得到落实。
过去5年间,中国文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向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曹文轩、刘慈欣、麦家、莫言等一批作家,或获得国际大奖,或作品畅销海外;《媳妇的美好时代》《海棠依旧》《何以笙箫默》等优秀电视剧在海外热播,有的覆盖全球180多个国家,有的被翻译成10种语言;《我们诞生在中国》等一批合拍电影,走向世界并广受欢迎;在一次次主场外交重大活动中,中华文化的强大魅力,同样感染着世界各国友人。
——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国文化产业,在改革中不断壮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34722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2%。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稳步上升,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产业大发展、大繁荣背后,是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纵深推进,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进一步得到释放。一批文化企业和品牌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这5年,中国始终坚持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无论改什么、怎么改,导向不能改,阵地不能丢。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