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礼宾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
一、传统中国画的正确欣赏方式——“浸润”
今天的讲座题目是《看画与绘画》。现在绘画领域的教育有一些问题。先看画和绘画的关系问题,大家都有微信、微博,都看电视、看电脑。有些人可能会说,画画有什么用呢?我拍一张照片不就行了吗?我过年回家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春节来我家的人比较多,他们说,你是中央美院的,我们看了半天都看不懂你的画,你画得不像啊!
像与不像,本来就不是中国画本身的核心问题。所以,对绘画的理解,很多人都存在误区。我希望通过今天的讲座能为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在图像的海洋里,绘画的立意点在哪里?我2006年第一次做展览,做的是抽象展。那时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看不懂抽象画,在中国90%以上的人都看不懂抽象画。为什么有抽象画存在,它和主体之间是怎样连接的?这涉及到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中国文化界的主体建构问题。说白了一句话,就是知识分子在这个时代如何自处的问题。
这张画大家肯定都见过。在初中历史课本的扉页上有这张画。《马拉之死》是法国新古典主义画派奠基人雅克·路易·大卫于1793年创作的油画作品,收藏于比利时皇家美术馆。“马拉被刺”是法国大革命期间的一个重大事件,它不但被历史学家写进了法国革命史,也为艺术家提供了创作素材。1793年7月13日,反对暴政的女刺客科黛写了一篇详述暗杀马拉原因的讲稿,缝在衣服里,然后巧妙地进入了马拉的寓所,将马拉刺死于浴盆之中。
马拉是法国大革命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其实大卫本身也是法国大革命的重要领导者。他为什么能画这张画,因为他的政治身份,马拉遇刺之后,他第一个跑到了现场,画下了这幅画,那时候还没有相机,他画下速写以后,引起了轰动。就像现在,某个事件,我们把照片通过微信传播一样。当时没有现代的传播工具,绘画是最重要的传播途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