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的军功章
刘增英
王冠章
刘万才(右)夫妇
刘梦元
王国泰
本文作者曾历时5年,辗转2万里,寻访160多位老兵和烈士后代,完成55万字的《寻找平山团》。她的寻访工作至今仍在继续,且多了一个同伴——志愿为老兵们拍照的摄影师。清明时节,他们一个以文字,一个以影像,记录下不应被遗忘的历史细节、老兵命运、烈士忠魂。如今,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个行列,让英雄不孤,让精神永续。
结伴重访老兵
春和景明,草木葳蕤。
出雅清苑门,上车坐在副驾驶位置,我又踏上了寻访平山团老兵的旅程。记得曾经寻访战国中山国文物的时候,我总是自己开着车,又打电话又找地图,疲惫而忙乱。寻访老兵却因为有许多平山地区的朋友们的帮助,我觉得安心多了。今天,在张志平先生的热情介绍下,我和摄影家“叶嘉先生”去寻访一位西柏坡夹峪村的抗战老兵。这位网名“叶嘉先生”的志愿者,真名叫李君放,原来在平山的一家企业工作,现在志愿为老兵们拍照。
出乎我的意料,我和李君放的谈话竟是从“针穿茉莉花”开始的。他说,你们作家都特别注重细节吧,记得《红楼梦》第38回里的一个细节就很动人:“探春和李纨、惜春立在垂柳荫中看鸥鹭。迎春又独在花荫下拿着花针穿茉莉花。”我不禁暗暗吃惊,我读《红楼梦》已有十年,还写过几篇有关《红楼梦》的文章,但对书中这个场景却不很有印象。“花针穿茉莉花”就是在用茉莉花编织的草木项链,就像我们小时候曾用红薯叶柄制作耳坠和戒指那样。李君放注意到了这位悲情少女的美丽瞬间,可见他具有很强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敏感,难怪他后来能拍出那么多动人的老兵生活照。
温暖的阳光泼洒在坡岭上,我们走在乡间小径上,柏树林芳香馥郁。记得一本书里似乎写到柏香可以入药,能治疗抑郁,不由得深吸几口。我曾多次来到西柏坡,却是第一次嗅到如此芬芳。也许以往多关注那些激动人心的誓词和伟人们的故事,忽略了这些平素之美吧。正像我读了张志平先生的西柏坡诗词,“屋内一盏明灯亮,窗外万树石榴红”“稻熟桑麻晚,芦花秋水鱼正欢”,才恍然发现这个红色圣地也有着日常的美好。
每个老兵都是一面镜子
我们走进西柏坡夹峪村的小院,采访了92岁的老战士刘梦元。老人19岁当兵,在晋察冀军区五团给政委萧锋当警卫员,现在还能记得起不少战争时期的部队生活。抗战那时候,五团承担了反“扫荡”、保卫晋察冀党政军机关等任务,大仗小仗都得打。战士们甚至一年到头只有一身衣服,一天只能吃两个混合着黑豆和高粱面的窝窝头,十几个人才分一勺盐吃。虽然生活艰苦,但五团打起仗来却毫不含糊。有一次大年三十吹响了集合号,一仗打下来牺牲了89个人……刘梦元老人又说起那些平山惨案,更觉凄凉。惨案中死一批人,乡间得瘟疫又死一大批,太惨了!
不过说到当年平山的参军热潮和平山团,刘梦元老人又一下精神了起来。老人还提起他很佩服的战斗英雄韩增丰,说这个韩猛子打起仗来可勇敢了,冲锋号一响就光着膀子、挥着大刀往鬼子的部队里冲,就是他们部队打得只剩一个人了也敢打。老人回忆当年他在团部的时候,老远看到韩猛子回来,就知道是打了胜仗还是败仗。韩猛子要是不骑马,自己往回跑,这一准儿是打了胜仗;要是被战士们抬回来的,就肯定是打败了。老人讲的这个细节,一下子把烈士韩增丰的性格特征刻画出来了!说到韩增丰的牺牲,老人说韩猛子在最后一次战役中本来已经突围出来了,但当他听说村里还困着十几个机关人员和群众就毫不犹豫地重返战场,不顾自己身中数弹还继续指挥战斗,最后被好几千日军包围,血洒慈河岸……讲到战友的牺牲,老兵们往往哽咽起来。此刻这位久经沙场的老战士也沉默了,眼里有了泪花。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