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学寻访抗战老战士活动

江南大学寻访抗战老战士活动

摘要:凤甲寅,1936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15军团75师,1937年随军改编至国民革命军第115师344旅688团1营,参加过平型关大战等战斗。“当时我们四个小伙伴一起去参加红军,只有我留到了最后,别的人都回家去了。”爷爷说话时声音很大,身子骨很硬朗。

几十年前的你是否会想到,几十年后的某天:夏日炎炎,空调调到刚刚好的温度,木椅背靠墙壁。关在窗外的阳光,锁不住的蝉鸣,你在几个后生的面前,缓缓回忆起那个满是硝烟的抗战岁月——时间可能在那里打了一个盹,然后历史的步子就迈得沉重了起来。

2017年暑期,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委网信办、省民政厅、团省委联合组织开展了大学生志愿者“寻访千名抗战老战士”活动。无锡市的寻访活动由江南大学“爱在无锡,情暖老兵”社会实践团队组织进行,来自我校11个的26名志愿者在南京师范大学抗战研究中心王志龙教授的指导下,用22天的时间,寻访了45位抗战老战士,记录、拍摄、整理了他们的抗战经历。随着寻访活动的进行,一个民族的荣辱与血泪,一群人的韧性与不羁,从历史的硝烟战场里匍匐趋近。八十年前,正处青春年华的抗战老兵们在国家危难之时,辞别家人,奔赴前线,为国为民抛头颅,洒热血。

凤甲寅,1936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15军团75师,1937年随军改编至国民革命军第115师344旅688团1营,参加过平型关大战等战斗。“当时我们四个小伙伴一起去参加红军,只有我留到了最后,别的人都回家去了。”爷爷说话时声音很大,身子骨很硬朗。

98岁的施光华是开国大校,1938年加入中共上海情报机构,后跟随何克希将军来到江南抗日义勇军。爷爷告诉我们,当时流传着这样的一句顺口溜“睡的没脚床,喝的青菜汤,生的革命虫,长的癞疥疮。”然而即使是青菜汤,汤里却没有油水,连盐都很少,当年的新四军战士们,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赢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樊辉,年幼时便成了孤儿。那时候在他的家乡,夺走人们生命的,更多的是饥荒。因为觉得参军可以填饱肚子,爷爷在1943年的秋天参加了八路军决死7团。在部队里,老兵带着新兵,战友们亲如兄弟,爷爷也亲眼所见百姓对国军和八路军的不同态度,之后就再也不想离开部队,视部队为自己的家。

穆天爱,1942年毕业于重庆南开中学,同年考入复旦大学农学院。1944年响应国家“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而弃笔从戎,参加了青年远征军教导团。“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抗战中,有千千万万位和穆奶奶一样的女战士,她们或提枪上战场,或救护伤病员,或做后勤保障,她们,撑起了中国抗战的半边天。

目前,无锡市仅有一百余位在世的抗战老战士,他们的平均年龄超过92岁,这一数字仍在逐渐减少。老兵不曾死去,却在无声凋零。寻访他们,讲他们的故事,是为了让我们记住,也是为了让更多的年青一代记住他们的浴血奋战。因为,今天仍然崇敬英雄的民族才是一个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民族!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