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蓬勃兴起,国际科技竞争日益加剧,我国基础研究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发动机,是形成持续强大创新能力的关键,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提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并强调“要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提出更多原创理论,做出更多原创发现,力争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这是对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战略需求的深刻把握,也是对新时期加强基础研究提出的明确要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着眼长远,切实补好基础研究这一短板,对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强大的基础研究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基石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事关民族复兴的宏伟战略。世界科技强国意味着拥有强大的创新能力,拥有一批支撑高水平研究的战略科技力量,能够持续涌现一批重大原创性创新成果和国际顶尖水平的科学大师;意味着科技创新成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构建国际竞争先发优势的核心支撑。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发动机,是形成持续强大创新能力的关键,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所有世界强国都有非常强大的基础研究。纵观世界历史,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无一不是抓住了历次科技革命的机遇,依靠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带动技术变革和产业发展,跻身世界强国之列。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推进,一些基本科学问题孕育着重大突破,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周期大大缩短,国际竞争呈现从科技竞争向基础研究竞争前移的态势。只有打造强大基础研究能力,才能在全球创新竞争中赢得优势、抢占先机。反之,可能被发达国家远远甩在后面。
大多数重大创新突破的背后是基础研究的持续积累。当代技术创新成果有90%左右是源于基础研究,卫星、通信、超导、核能、航空、航天、纳米等技术的突破都与基础研究直接相关。我国多数产业大而不强,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基础研究积累不够。比如,航空发动机有几十年研究历史但一直难以攻克,其中材料、工艺问题是瓶颈制约,而这些问题都与基础研究不过关、技术储备不足紧密联系。只有持续加强基础研究,才能为我国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提供源头支撑。
基础研究是培育战略科技力量和高水平创新人才队伍的重要载体。国家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研究基地和平台,是国家重大基础研究任务的承担主体,是形成强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基础。从事基础研究可以接触最前沿的科学进展、运用最新的科学仪器和科研方法,最能培养科技人员的创新思维,最能有效激发创造潜力、塑造科学精神,是为国家储备高水平科技人才的重要途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