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同志提到官僚主义的主要表现时曾说:“有的对实际情况不了解不关注,不愿深入困难艰苦地区,不愿帮助基层和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甚至不愿同基层和普通群众打交道,怕给自己添麻烦,工作上敷衍塞责、推诿扯皮、得过且过。”这是对不良党风的深刻的准确的清醒把握,也指出了党风廉政建设需要努力的方向。与习近平重要讲话精神相呼应,全国许多地方启动了干部“三同”活动计划,许多地方党校在培训干部时,有意地设计了学员的“三同”环节,这是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反对官僚主义重要论述落地生根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党性修养、树立群众意识的生动实践。
“三同”是应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复杂局势的有效途径
所谓“三同”活动,也就是机关干部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入田间地头和农户家中,听民意、察民情、解民忧、聚民心、汇民智,增进党群干群关系,锤炼工作作风,提升个人素质和工作能力的活动。在新中国历史上,曾经实施过以“蹲点”“干部参加劳动”为名义类似的“三同”制度,行之有效。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中央要求并鼓励高级干部到基层蹲点,参加必要的劳动。一九五七年四月二十七日,毛泽东有如下批示:“提倡县区乡三级党政主要干部,凡能劳动的,每年抽一部分时间下田参加生产,从事一小部分体力劳动。县以上各级党政军主要干部(不是一般干部),凡能劳动的,也要这样做,每年以一部分时间,分别下田、下工场、下矿山、下工地或者到其他场所和工人农民一道从事可能胜任的一小部分体力劳动(哪怕是很少一点)。”邓小平曾说:“干部参加劳动,是我们搞社会主义的一个标准。劳动能改变人的思想。干部参加劳动,就不会变懒,就能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去工作和斗争,与群众的关系就会更密切,对生产的领导就会更具体,实现领导与技术的结合,促进生产的迅速发展。干部有了劳动的习惯,就不会去贪污、浪费、侵占别人的劳动成果。”
一九五七年五月十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各级领导人员参加体力劳动的指示》。干部通过下基层蹲点,获得一些新的认识。经过几个月的蹲点和参加劳动后,时任农业机械部长陈正人认识到:“一部分老干部在革命胜利有了政权以后,很容易脱离群众的监督,掌管了一个单位就往往利用自己的当权地位违反党的政策,以至发展到为所欲为。而像我们这些领导人,官僚主义又很严重,对下面这些严重情况又不能及时发现。这就是在夺取了政权之后一个十分严重的危险。过去我们也曾不断检讨领导上的官僚主义,但是,究竟官僚主义有多大的危害,在我,就是从这一次比较认真地开始蹲点才逐渐明白过来的。”干部蹲点和参加劳动,对于五十年代良好党风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而良好的党风带动了良好的社会风气,至今让人们念念不忘那时广大党员和人民的良好精神风貌。
现在,我们的交通、通信发达了,可是一些地方的党群、干群关系却疏远了。有些领导干部的群众观念淡漠了,脱离群众的现象在有些地方有些部门中存在。党中央提出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基层干部要坚守一线,领导干部要定期深入基层特别是经济落后、问题较多的地方调查研究,了解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帮助解决困难,这正是解决干群紧张关系的及时雨。“三同”的现实意义就在于,它是应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复杂局势的有效途径。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是具有政治大智慧的表现。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现实状况究竟如何?应该说,当前我们党员干部队伍的主流是好的,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能够做到克己奉公,勤勤恳恳地为党和人民工作。但不容忽视的是,党员干部中存在腐化堕落的现象。习近平指出:“我们党员干部队伍的主流始终是好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易发多发,一些重大违纪违法案件影响恶劣,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人民群众还有许多不满意的地方。”“两个依然”的判断,符合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现实状况。所以,全党同志要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把爱党、忧党、兴党、护党落实到工作生活各个环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优良传统,是解答共产党从万死中获得新生之谜的锁钥。深入群众,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应对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挑战和考验的不二选择,而“三同”是通向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或有效载体。党中央提倡“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要求机关工作要重心下移,基层干部要坚守一线,领导干部要定期深入基层特别是经济落后、问题较多的地方调查研究,坚持领导干部定期下访、定期接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