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渡赤水出奇兵,毛主席用兵真如神……”那些红军长征中的经典战役,对手究竟如何分析?对于自身的失利原因,国民党如何总结?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比较完整地保存了国民党军队对红军长征进行围追堵截的相关档案近千件、数百万字。研究人员介绍,档案至少从三个方面揭示了红军长征胜利的原因。
战斗详报窥见红军浴血苦战
“纵横天下路,难过乌江渡”。乌江以滩多、谷深、流急著称,全长千余公里,自西南向东北斜穿黔地,形成贵州南北天然屏障。突破乌江,是红军面临的生死之战、传奇之战,也被誉为长征十大胜战之首。
然而,翻阅国民党相关战斗详报,不仅难以找到“突破乌江”的段落,反而记载了“朱毛股匪,由赣东南方面经湘、桂境窜入黔中,经我追剿军节节痛剿,受创极巨,贺、肖两匪,窜扰湘西,亦被我军迭次击溃……”
“我军重大的胜利,在敌人的作战报告中大多轻描淡写,而国民党军队将自己的失败逃跑则会说成‘转进、撤退’等。”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研究员戚厚杰告诉记者。
历史不会遗漏真相。在馆藏档案中,研究人员找到了一份《侯之担关于红军突破乌江的电报(1935年1月10日)》。国民党二十五军副军长兼剿匪后备总指挥侯之担在溃败后,用大篇幅描述自己作战英勇的同时,也记录下红军突破乌江英勇作战的细节。
“共匪朱毛西窜,自上月中旬,由湘入黔,此剿彼窜,狼奔豕突,直趋乌江。担奉命总领后备军,率教导师全部,沿乌江三百余里,扼防构巩堰固截工事,严阵以待。匪于一日抵江来犯,担部沉着应敌防,制该匪于南岸……该匪竟猛攻三昼夜,片刻未断。各渡均以机炮集中轰击,强渡数十次……匪于冬日午后五时,突过乌江。……该匪渡江后,节节进攻,连日激战肉搏。担部虽伤亡过重,仍以孤军固守遵义至虞晚……”如今,阅读这份电报,我们仍能从字里行间窥见当年红军将士浴血苦战的场景。
从“残匪”到“强寇” 红军赢在民心
“据飞机报告:匪大股由大庚北约二十余里之铁司山、龙王山一带,向西北移动,似有继续西窜模样。”……在国民党相关档案中,对于红军“匪”的称呼贯穿始终,前期多称之为“残匪”,如记录红军“仅残部三数万人,枪支不过万余”,到后期称之为“匪部”,甚至出现了“强寇”的字眼。
“字词上的转变体现了红军由弱走强的趋势。”戚厚杰说,众所周知,在突破湘江封锁线后,中央红军从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为3万多人,但军纪严明,依靠打土豪得到补充,依靠分田地得到民众的拥护。在《陆军第六十二师二十三年十二月份剿匪军事工作报告书》中,就留下了这样的记录:“初出发时,每连有八九十人或百余人。瑞金的百姓,自十五岁以上五十岁以下的,均集中起来了。或编在连上,或编为担架兵……买不到粮食,全靠打土豪来吃。”
档案不仅记载了红军军纪严明,也将国民党方面军纪政纪败坏暴露无遗。《剿匪军追剿军第一兵团二十三年度十二月份剿匪工作军事报告书(1934年12月)》中记录,在湖南省通道县县城至白沙铺一带,“盖赤匪盘踞该地,不过数日,而其所需,均取自财主之家。对于一般穷苦民众,并未予以不利,且多数为其宣传所动。故国军到时,民众多相率逃避,在家者均系老弱。民心如此,隐患良深。”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