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理想”在于洞察社会现实

“文学的理想”在于洞察社会现实

——工人作家获长篇小说奖的启示和反思

“西樵山杯”第三届青年产业工人文学大赛29日揭晓结果并颁奖,其中,本次首奖之一的长篇小说奖由佛山本土工人作家蔡玉燕摘得。其作品《南方建筑词条》展现了木工、抹灰工等佛山28个一线产业工种的苦与乐,被评委认为充分记录了城市的易容与变迁,充满小人物的酸甜苦辣,颇具思想深度,在终评中获得全票一致通过。

从评委的评价可见,蔡玉燕能够获长篇小说奖,一个重要原因是,她关注底层打工者人群的生存现状,直面现实,真实记录。正是这种直面现实的“良心写作”,才让蔡玉燕在终评中获得全票一致通过。用另一句话解释,就是 蔡玉燕有文学理想。所谓“文学理想”,简单而言就是“触碰社会现实、揭露社会问题”的写作勇气和心灵痛感。唯此,才能体现文学的力量,彰显文学的理想。也只有这样的文学作品,才能引发读者内心共鸣,具有时代意义和社会价值。

“文学的理想”是文学的灵魂,这在蔡玉燕作品中有深刻体现。“文学的理想”不在于语言和结构这些文本上的技法、或技巧,而在于能够正确把脉时代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不能脱离实际,要讲真话,贴近土地,贴近人民,贴近生活。要敢于触碰社会现实,揭露社会问题,批判社会不公,做到“良心写作”。这样的作品才有思想厚度,才能打动人,引发共鸣,具有生命力。一部感人的文学作品,一定是它的思想内容感动了你,而不是单纯的语言和结构本身。古今中外哪一部伟大的作品不耀发璀璨夺目的思想光芒?

观之现实,当下中国的文学似乎很繁荣,不说每年出版的上千部小说,单是红红火火的“网络文学”已让人目不暇接,各种形式的文学评奖更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可是,这些文学作品中,真正具有“文学理想”,“触碰社会现实、揭露社会问题”的纯文学少之又少。这样的繁荣显然是虚假的,文学可以虚构,但完全脱离社会现实一味编造故事,设计情节,没有“文学理想”,除了供人“消遣”,没有任何实际价值和社会意义。 

作家努力去写,却得不到读者认同。这是当下许多小说家面临的困惑,这种困惑折射的其实是作家面对这个社会缺乏“心灵痛感”,使文学失去社会担当,进而失去把脉时代、触碰现实的批判精神和能力,导致对社会重大事件“集体失声”。一个作家如果与时代和现实脱离就不能称之为作家,至少不是一个合格的作家。同样,一部文学作品,不仅要告诉人们文学是什么,更应对社会充满“心灵痛感”,坚守“良心写作”,至少不回避现实,这是文学应有的担当,也是文学必须具备的理想。一句话, 蔡玉燕获奖,是因为她有文学理想。她的作品,不仅有文字,还是泪、肉和血。我认为,这是蔡玉燕获奖带给文学最有益的启示,也是最简单而深刻的反思。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网友之家栏目投稿邮箱为:jst71ztz@126.com,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欢迎加入网友之家QQ交流群531249826,大学生交流群: 522415122。

责任编辑:李丹华校对:于川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