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在来自全国的1937位大学生中发起投票,55.06%的大学生表示暑假基本“‘宅’在家刷手机度过”。同时,在面向180余所高校的622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中,72.87%的大学生受访者表示曾对暑假有过规划,其中36.34%的规划仍在有条不紊地进行。36.28%的大学生受访者对自己的暑假生活表示满意,52.73%的大学生认为满意程度与金钱无关。(8月24日《中国青年报》)
大学四年,本是储存知识、锻炼能力的关键时期,更是求职就业的准备阶段,大学生应该有强烈的前途危机感。奇怪的是,超过半数大学生暑假基本上“宅”在家里刷手机度日,可见大学生暑假生活“宅”情十分严重,就业危机感十分淡薄。倘若拿不出两把刷子,这些大学生无疑就会成为最难就业季中仰天长叹的一群。
《礼记》有言:“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同样道理,欲救大学生暑假严重“宅”情,必先全面了解他们的“宅”心,然后才能对症下药,因病施治。爱因斯坦说过,人之差异在于经营空闲。让长长的假期都是寂寞寒窗,岁月虚度,实在与大学生身份不相吻合。其实,他们沉迷于手机、网络,抛弃书本和实践,只是一种表象和假象,“宅”情严重背后的真相,实际是胸无大志,心无追求。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么多大学生“宅”情严重,意志消沉?数据显示,72.87%的大学生受访者表示曾对暑假有过规划,其中36.34%的规划仍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也就是说,他们曾经也是踌躇满志、意气风发,却有半数在进入大学后“主动撤离”,放弃了自己的暑假规划。其实,这只是他们在校期间学习状态的一种延伸,不少大学生在校期间就是混日子,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为什么呢?美好的理想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脆弱得就像肥皂泡。他们自认为看透了社会的残酷,看透了就业的艰难,看透了没有拥有资源的自己就像风中的一只蝴蝶,随时可能被吹得支离破碎。
这种过于现实的心理在大学生中越来越普遍,他们满心怨愤,然后满心失落。有人说,是社会不公平造成了大学生“未老先衰”,其实不然。理想的脆弱背后,往往对应着一颗脆弱的心。意志不坚强,信念不坚定,决心不持久,才是这些大学生普遍存在的致命心理问题。所以我们不能被“宅”的消沉、懒惰所蒙蔽,而应该采取对应措施,直击他们的心理要害。
大学生意志、品质、个性、信念等心理领域的问题,是在成长过程中日积月累的结果,从这里可以明显照见教育的长期失当。应试教育的浓重功利化色彩,淡化了知识追求以外的几乎全部教育内容。特别是县镇、乡村学校,道德教育、前途理想教育、劳动教育等能够磨练刚性心理因素的教育,几乎早已消迹遁形,教育的八卦炉早已被弃置路边。
现实是一个问题,但也不是一个问题,这取决于一个人的价值观、前途观和职业观。我们不能对一个正在进步中的社会心存抵触和怨愤,而应该用积极的态度去勇敢面对,力求突围困境。而要达到这一目的,我们不能静待社会来适应自己,唯一可以依赖的只有靠教育之力、教化之功。因为只有教育,才能使一个人变得内心强大,充满力量。梁启超说:“少年强则国强。”应试教育不改,就难以造就真正的“少年强”。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网友之家栏目投稿邮箱为:jst71ztz@126.com,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欢迎加入网友之家QQ交流群,2群:531249826,大学生交流群: 522415122。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