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呼唤“工匠精神”回归

时代呼唤“工匠精神”回归

摘要:现如今,对于“工匠精神”,人大代表在呼吁,国人在关注。这是因为这种精神是供给侧改革的“新动能”,是经济转型升级的激发要素,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路径,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由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目标的原动力之一。时代呼唤“工匠精神”回归!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工匠精神”, 一个充满传统色彩而又充满时代需要的词汇,适应当下,切中要害,引起人大代表的广泛热议,也引起国人的极大关注。央视播出的《大国工匠》,就曾在观众中产生极大反响。近日,上海东方卫视《大爱东方》栏目播出了8集纪录片《上海工匠》,聚焦产业一线的16位“上海工匠”,在社会上也引起强烈反响。纪录片和其衍生出的16部《上海工匠》绝技展示微电影在网络上点击量超过百万。

何为“工匠精神”?就是精益求精的精神,就是专注专业的精神,就是一丝不苟的精神,就是精雕细琢的精神,就是持久坚韧的精神。

说到这种精神,人们总会想到瑞士手表、德国机械、日本匠人。这首先可以从瑞士制表匠的例子上一窥究竟。瑞士制表商对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块手表都精心打磨、专心雕琢、他们用心制造产品的态度就是“工匠精神”的思维和理念。在工匠们的眼里,只有对质量的精益求精、对制造的一丝不苟、对完美的孜孜追求,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正是凭着这种凝神专一的“工匠精神”,瑞士手表得以誉满天下、畅销世界、成为经典。

还可以从获得奥斯卡奖的日本影片《入殓师》里获得答案。一个大提琴师下岗失业到葬仪馆当一名葬仪师,通过这位匠人出神入化的化妆技艺,一具具遗体被打扮装饰得就像活着睡着了一样,他也因此受到了人们的好评。这名葬仪师匠人的成功感言是:当你做某件事的时候,你就要跟它建立起一种难割难舍的情结,不要拒绝它,要把它看成是一个有生命、有灵气的生命体,要用心跟它进行交流。

“工匠精神”,不仅成就着工匠本身,而且长青着企业。比如,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为什么这些长寿企业扎堆出现在这些国家,是一种偶然吗?他们长寿的秘诀是什么呢?研究者们发现,他们都在传承着一种精神——“工匠精神”!可见,这种精神的作用该是多么巨大!

实际上,“工匠精神”并不是舶来品,在我国,也早已有之。《庄子》中就记载了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厨师庖丁给梁惠王宰牛,他的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依靠的地方,双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和谐音律的。每当碰到筋骨交错很难下刀的地方,他就小心翼翼地提高注意力,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霍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一连十九年,他的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锋利。

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文环境,是很有利于“工匠精神”滋养的。鲁班、詹天佑,“丝绸之父”都锦生、“火柴之父”丛良弼、状元企业家张賽以及“侯氏制碱法”创始人侯德榜等等,都曾是“工匠精神”的代表人物。新中国建立后,也出现许多工匠劳模。木工模范李瑞环、钻头大王倪志福、纺织女工郝建秀、石油工人王进喜、掏粪工人时传祥、“一抓准”售货员张秉贵,等等。以至于当今又涌现很多“大国工匠”、“上海工匠”一类工匠精神弘扬者。

责任编辑:于川校对:李丹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