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计划经济体制改革理论构想与实践探析

毛泽东计划经济体制改革理论构想与实践探析

摘要: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高度重视经济体制所带来的弊端,要求党的领导干部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建设的经典著述,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中影响或制约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机制和体制,并大胆提出了发挥好商品经济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观点。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百废待兴的中国,毛泽东十分重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后,在党的“八大”会议上,他提出将全党的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并要求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干部从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出发。认真发现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中原因,寻找解决途径,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倡导全党干部用心研读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典理论著作,理性思考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积极推动改革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不相适应的计划经济体制,并从哲学高度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理论构想,指导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

毛泽东新中国成立初期这些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构想与实践探索是毛泽东思想体系中的宝贵财富,也为邓小平实施的改革开放国策奠定了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筹谋实施计划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构想

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实施全面学习苏联经验与模式的政策,构建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高度计划的行政管理体制在建国初期的运行中越来越暴露出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际不相适应,矛盾和问题越来越突出和尖锐。于是,毛泽东开始独立思考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若干理论指导思想,开始广泛听取各大部委来自基层的情况汇报,从1956年2月14日到4月24日,他听取国务院34个部委的情况汇报后,开始仔细分析、研究中国政治建设与经济建设当前存在的重大问题。

接着,毛泽东从哲学的理论高度连续发表对中国经济建设有重大影响的《论十大关系》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两篇理论文章,提出了若干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构想。其中很多思想不仅在当时是正确的,即使在当前也有积极的指导价值,可以说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实施的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改革都具有普遍而深远的指导意义,更为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与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经济建设只有反对教条主义,才能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反对教条主义是毛泽东的一贯思想,无论在新民主义主义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的若干著述与讲话都对教条主义的工作作风给予了严厉批评,曾指出:“教条主义者不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只有通过一定的民族特点,才能在现实生活中具体表现出来和发生作用。他们不肯认真地研究本国、本民族的社会历史特点,不肯根据这些特点具体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因此,他们也就不可能指导无产阶级的事业达到胜利。”①毛泽东批评教条主义,主张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问题上结合中国实际独立思考,要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总结苏联教训,少走一些弯路,要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要在充分了解中国国情的基础上研究如何发展中国生产力,研究什么样的道路才适合中国国情。要求国务院各部委认真研究产业结构问题,主要是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比例关系问题,确定了中国要按农、轻、重的秩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提出了“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方针;在生产力布局问题上,要求中央各部委要处理好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问题,也解决好国防工业和民用工业的关系问题②;在经济体制上,要注意解决好国家、集体、个人的权利、责任、利益分配问题,要求中央向地方与企业分权,要使企业成为“半独立王国”,要使企业具有生机与活力,关于国家对经济与其他事业的管理体制问题,要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只有处理好这些问题,才能调动各方面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责任编辑:周艳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