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字改革

毛泽东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字改革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高度重视文字改革问题。毛泽东自青年时代起,就对文字改革萌生了兴趣并给予持续关注。抗战时期,毛泽东明确提出文字改革的主张,并对中国共产党人倡导的拉丁化新文字运动给予了大力支持。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文字改革更是悉心指导,无论是确定文字改革的方向,还是制订文字改革的方案,毛泽东都倾注了大量心血。全面梳理毛泽东关于文字改革的思想与实践,对于正确评价毛泽东在文字改革中的作用乃至正确看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字改革,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毛泽东曾经十分关注文字改革。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他对于新民主主义文化的认识与当时中国共产党人创立拉丁化新文字的主张有一定程度的契合,所以毛泽东对拉丁化新文字给予了大力支持,使之得以在根据地试验推广。

(一)关注文字改革

文字改革的思潮,在中国由来已久。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由《新青年》开始,展开了文字改革的讨论。在讨论中,很多文化教育界知名人士认为,世界上的文字都要经过三个阶段:象形、表意、表音。汉字不是表音文字,所以野蛮落后;在他们看来汉字难学难写难认,是普及教育的障碍;拼音文字只要记住几十个字母,学习起来容易得多。例如,1918年4月钱玄同在《新青年》四卷四期上发表《中国今后的文字问题》一文指出: “中国文字,论其字形,则非拼音而为象形文字之末流,不便于识,不便于写;论其字义,则意义含糊,文法极不精密;论其在今日学问上之应用,则新理新事新物之名词,一无所有;论其过去之历史,则千分之九百九十九为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记号。此种文字,断断不能适用于二十世纪之新时代。”陈独秀也赞同地回应指出:“然中国文字,既难传载新事新理,且为腐毒思想之巢窟,废之诚不足惜。”《陈独秀书信集》,新华出版社1987年版,第206—207、202 页。1923年1月,《国语月刊》第七期专门出版“汉字改革”号,胡适、蔡元培、钱玄同、黎锦熙、赵元任、傅斯年等人发表文章,以对封建文化和教育进行反思的批判精神,或赞同简化汉字,或赞同废除汉字、采用新拼音文字,并提出简化汉字和拼音文字的详细方案,使文字改革思潮一时达到顶峰。

此时,青年毛泽东对传统文化的积弊已有了清醒认识,遂对其消极影响进行了尖锐批判。如1917年8月23 日,毛泽东在致师友黎锦熙的信中指出:“自昔无知识,近顷略阅书报,将中外事态略为比较,觉吾国人积弊甚深,思想太旧,道德太坏。”“五千年流传到今,种根甚深,结蒂甚固,非有大力不易摧陷廓清。”《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6—1920.11)》,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86页。改造中国传统文化、建立新文化,成为毛泽东在当时的文化追求。这样,毛泽东对文化界大力倡导的文字改革也萌生了兴趣。1919年9月5日,毛泽东读了黎锦熙所写《国语学之研究》一文后,致信黎锦熙,表示“国语这个问题,弟亦颇想研究……关于‘国语’的材料,先生遇着,千万惠给一点”《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6— 1920.11)》,第404页。1920年6月7日,毛泽东再次向黎锦熙表达了要研究文字学的愿望。他说:“文字学、言语学、和佛学,我都很想研究,一难得书,二不得空时,懈怠因循,只好说‘今日不学又有明日’罢了。希望先生遇有关于言语文字学及佛学两类之书,将书名开示与我,多余的印刷物,并请赐寄。收聚了书,总要划一个时间,从事于此。”《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6—1920.11)》,第479页。

此后,虽然毛泽东投身革命,其研究文字的想法未能付诸实践,但是他对文字改革一直给予关注。

责任编辑:周艳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