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艺界“走转改” 深入基层“接地气”

北京文艺界“走转改” 深入基层“接地气”

 

9月1日,朝阳区郎各庄村,戏剧家走进农家大院唱大戏。

9月5日,门头沟区灵角村和琉璃渠村,作家与基层文学爱好者结成帮带对子。

9月6日,怀柔区北宅村,曲艺家为村民表演说学逗唱。

9月8日,怀柔区北沟村,画家住上百姓土炕,体验生活,描绘美景。

9月15日,昌平区香堂村,北京市文联和谐之声艺术团冒雨为村民演出。

9月23日,密云县少年宫,民间文艺家向县里中小学美术教师传授面塑技能。

9月30日,中国人民大学,魔术师为学校师生表演精彩节目并举办魔术讲座。

10月19日,大兴区后辛店村,书法家为村民书写作品,指导书法创作。

10月23日,密云县大城子镇,摄影家给农村群众拍摄全家福。

10月25日,延庆妫川,舞蹈家辅导培训基层文化馆舞蹈干部和志愿者。

10月27日,房山区堂上村,音乐家进村入户进行采风创作,并对群众业余合唱团进行指导。

……

秋冬时节,天气转凉,然而在北京城区的各大社区和京郊大地却涌动着一股文艺的暖流。由北京市文联组织的首都文艺家“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正在行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共有300多人次的艺术工作者深入到北京的12个区县、24个社区、农村及学校,开展了20多场文艺活动,惠及数万群众。艺术家们深入基层、走到田间地头、来到群众中间,切实为广大人民送去了一大批优秀的精神食粮,极大丰富了基层文化生活,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

沉下身子,迈开双腿 深入基层“接地气”

8月24日,首都文艺界发出倡议书,宣告“走转改”活动正式启动。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陈启刚介绍说,这一活动是为了响应中宣部和北京市委提出的“走转改”的要求而开展的。北京市委对于“走转改”活动非常重视,范围从新闻领域拓展到了文学艺术领域和社科领域。文联作为联系文艺界的桥梁和纽带,积极响应号召,搭建服务平台,鼓励和组织大批文艺工作者深入到基层、深入到生活、深入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为他们送去优秀的文艺演出和作品。

北京市文联12个文艺家协会在倡议书发出后迅速开展了一系列活动,首都的文艺工作者积极响应,踊跃参与,掀起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热潮。对于参与这一活动,广大文艺工作者普遍认为是沉下身子,迈开双腿,深入基层“接地气”的好机会,有助于拉近与老百姓之间的距离,更有利于艺术创作。“很希望有机会到基层走一走、看一看,体验一下老百姓的生活,也给自己的创作多增加些生活的积累,而不是闭门造车。”文艺家们纷纷表示。

“文艺创作离不开生活,生活是一切艺术创作的源泉。文艺工作离开了生活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即使产生了作品,那也是苍白的,是没有灵魂的。”音乐家车行和李昕已经随北京市文联走了好几回基层了。他们认为,艺术家只有真正把两脚扎在生活之中,扎在群众中间,作品才有鲜活的生命力。这也是他们乐于参加这个活动的原因。而在怀柔区北沟村体验生活、与当地百姓同吃同住了两天的画家王明明更是深有感触。他说:“外出写生创作绝不是概括性地‘描摹’生活,而是需要从自然中提取艺术创作最需要的部分,有所取舍地抓住事物的精神,才能在后期创作中产生出感人的作品。而像走进北沟村这样的活动,就调动了艺术工作者对于祖国山川的创作激情,走进农村与村民一起生活,其实就是体悟我们内心之‘境’的一种方式。”

“人家是业余爱好,却这么认真,这么专业……生活好了,对文艺的要求高了,这是对我们专业演员的鞭策和鼓励。”在朝阳区郎各庄村,来这里采风送戏和进行辅导的曲剧演员、梅花奖获得者许娣,在看过65岁的村民刘世华老人表演的快板后不无感慨地说。艺术家们表示,在走基层的过程中,他们从群众的身上学到了很多,同时,灵感的火花也不时地被碰撞出来。在房山区堂上村采风演出时,演出广场前的台阶上坐了7个头上戴着不同颜色围巾的村民,李昕立刻借了相机把这个场景抢拍下来,他激动地说,这7位村民就像是7个排成一排的美妙音符,这种在生活中最朴实的美却着实在他心里激起了波澜,勾起了他创作的兴致……这样的例子在首都文艺界“走转改”活动中不断地涌现。

形式多样,方法灵活 百姓受益实惠多

一次关于“走转改”的干部党员和文艺人才轮训,一系列面向基层的文艺汇演,一系列面向群众的艺术展览,一系列深入生活的调研采风,一个文艺家大讲堂,一次总结表彰会。《北京市文联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实施方案》提出的“六个一”工程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文学艺术家采风、画家画北京、书法展、摄影展、和谐之声艺术团演出、边村行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方式也赢得了群众的喜爱,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了文艺的实惠。

“节目真好看。我可爱听唱歌了,啥歌都喜欢。演员唱得可真好听。”房山区堂上村的梁大爷看过艺术家们送上的节目后高兴地说。怀柔区北沟村78岁的邢大妈听说画家要给自己画像,又高兴又紧张,为此她还特意换上了一件自己最喜欢的衣服。看着艺术家完成的画像,大妈乐得合不拢嘴,不停地说:“像,真像!”“面塑是小学教材里本来就有的一课。因为可以用彩泥捏出各种小动物,这一课非常受学生的欢迎。”在密云县少年宫,一位美术教师在接受完面塑艺术大师张宝琳、张俊显指导和培训后表示,两位艺术家手把手、面对面地传授“绝活”,对于他们以后开展相关的课程帮助很大。在通州区前北营村,村民们在拿到林岫、丁嘉耕、孟繁禧、彭利铭等书法名家书写的“家和万事兴”、“东风化雨”、“物华天宝”等墨迹后如获至宝,忙不迭地将作品挂上自家的墙壁……

音乐、舞蹈、戏曲、杂技、民间文艺、曲艺、书法、美术、摄影等各种艺术形式正轮番地进入到北京城乡的文化大院、田间地头、街道社区、露天剧场,在浓浓的文艺气息中,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对于艺术家,他们很少能够这样近距离地接触;对于艺术,他们从未这样充分地享受过。文艺界的“走转改”丰富着北京居民的文化生活,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共享到了北京文化事业发展的成果。

扎实推进,成效颇高 循序渐进成常态

“通过‘走转改’活动,一方面是想为广大人民群众献上精神食粮,满足他们对于文化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在活动中受到精神的洗礼和锻炼,从而有利于其文艺创作和艺术表演水平的提高,尤其有助于促进中青年文艺工作者的成长。”陈启刚这样来诠释北京市文联开展这一活动的初衷。

在实际活动中,艺术家们努力做到把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带进门、送进家,每走一个基层单位,带去一项文化活动,服务一片群众,广交一批朋友;在思想上真正弄清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增强了文艺工作者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讴歌,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历史责任感。音乐家熙音朝鲁告诉记者,他已经参加了两次北京市文联的走基层活动了。第一次是9月初随北京音协到石景山鲁谷社区,他们不仅为居民们自发组织的歌咏队进行了辅导,还专门为社区居民创作了歌曲。10月中旬,在北京市文联小剧场,对之前创作的19首歌曲举行了小型试唱会,音乐家们和社区百姓共同打分,评选出优秀歌曲,并印制成歌曲集向全市社区居民发放。活动中,老百姓得到了文化实惠,艺术家促进了创作,他认为这是实实在在的成效。

此外,书法家、美术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等都在活动当中颇有收获,出了很多作品,而这些成果也都已经或将通过展览展示等活动给以集中的呈现。活动也因此获得了人民群众满意和艺术家满意的双赢,基层广大群众和艺术家们都认为,北京市文联的“走转改”活动成效是显而易见的,活动开展得很实,以平均每周两场的频率推进,地点范围广阔,既有城区也有农村,还包括部队、学校等,从点到面布局很全面,一定要继续开展下去。

据悉,下一步,北京市文联将把首都文艺界的“走转改”活动作为一种常态来进行。陈启刚表示,十七届六中全会要求文艺工作者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深入到基层中去、深入到实际生活中去,从而促进艺术生产,多出精品、多出广大人民群众所需要的艺术作品。北京市文联将把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与活动的开展结合起来,进一步贯彻好、开展好。

责任编辑:黄一帆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