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军两次到延安

萧军两次到延安

第一次是在1938年3月,他单身跋涉到延安,目的是想跟随八路军到五台山去打游击,但因前方有战事,道路阻隔,无法通过而回到国统区。第二次是在1940年6月,他带着妻儿,通过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的安排进入延安,是到这里来工作的。

恩怨

延安,是当时中共中央所在地,吸引了无数的革命青年和知识分子。这些知识分子有许多就来自上海。十里洋场上的亭子间与西北高原的革命根据地,完全是两个世界。但是,上海文坛上的恩恩怨怨,还是带到这里来了。“国防文学”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两个口号论争的余波似乎还未了。

延安有一所以鲁迅命名的学校,叫鲁迅艺术文学院,简称“鲁艺”。院长却是被鲁迅斥之为“元帅”、“工头”的周扬。他是“国防文学”派的首领。所以,与萧军同来的“国防文学”派的舒群,马上被请到鲁艺文学系去任教。而为鲁迅所喜爱的学生萧军,却被排斥在外。

那时,还有一些作家,如丁玲等人,也与周扬不合。他们另有一个组织,叫做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简称“文协”——到1941年7月,“文协”的绝大多数作家又成立了“文抗”分会,隶属于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总会。丁玲将萧军一家三口接到“文协”定居,萧军成为“文协”的专业作家。萧军在这里除了继续写他的长篇小说《第三代》和话剧剧本《恩仇》外,还从事许多文化活动。当时“文协”组织有“文艺月会”,又创办了《文艺月报》,萧军是它的编辑。

1941年6月17、18、19三日,周扬在《解放日报》上连载了一篇长文《文学与生活漫谈》。“文协”的艾青、罗烽、白朗、萧军等人对他的论点很有意见,大家讨论之后,由萧军执笔,写成一篇《〈文学与生活漫谈〉读后》,寄给《解放日报》,却被退了回来。

为什么《解放日报》能连载周扬的文章,却不准别人提出不同意见呢?所以到7月下旬,萧军就决定要离开延安,回重庆去。

萧军上次到延安时,毛泽东曾特地约见过他。这次要离开延安,他觉得应该向毛泽东辞行。毛泽东听说他要离开延安,问他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萧军是个直肠子,直言不讳地谈了某些人的宗派主义和行帮作风。毛泽东这次谈话,大概是以抚慰、挽留为主,肯定了萧军的批评。但在接着的通信中,同时也对萧军提出了批评。这可见于8月2日的信:

萧军同志:

两次来示都阅悉,要的书已附上。我因过去同你少接触,缺乏了解,有些意见想同你说,又怕交浅言深,无益于你,反引起隔阂,故没有即说。延安有无数的坏现象,你对我说的,都值得注意,都应改正。但我劝你同时注意自己方面的某些毛病,不要绝对地看问题,要有耐心,要注意调理人我关系,要故意地强制地省察自己的弱点,方有出路,方能“安心立命”。否则天天不安心,痛苦甚大。你是极坦白豪爽的人,我觉得我同你谈得来,故提议如上。如得你同意,愿同你再细谈一回。敬问

近好!

毛泽东 八月二日

在与毛泽东的来往中,萧军当然要将《解放日报》压制他们批评周扬的事说了。毛泽东还特地要了《解放日报》所登周扬的文章看了,看过之后,对萧军说:“《解放日报》不给登,你不是自己办了一份《文艺月报》吗,你可以登在《文艺月报》上啊。”经这一提醒,萧军他们就将这篇《〈文学与生活漫谈〉读后》登在《文艺月报》第八期上。

“野马”

萧军觉得延安文艺界的情况很混乱,就问毛泽东:“共产党有文艺政策吗?”毛泽东说:“哪有什么文艺政策,现在忙着打仗、种小米,还顾不上哪!”萧军认为共产党应该制定一个文艺政策,使延安和各根据地的文艺工作有所依据,以免各个领导自行其是——他大概是深感宗派主义的危害,才提出这个意见的。毛泽东觉得他这个建议很好,要萧军别走了,帮他收集一下文艺界各方面的情况和意见。萧军答应下来,很认真地帮毛泽东做这项工作。

这段时期,萧军与毛泽东合作得很好。有一次,毛泽东忽然对萧军说:“萧军同志,你改改行好吗?”萧军问:“改什么行?”毛泽东说:“入党,当官!”萧军赶快说:“哦,不行,不行。斯大林说过‘党员是特殊材料制成的’,入党,我不是那材料,当官,我不是那坯子。我这个人自由主义、个人英雄主义太重,就像一匹野马,受不了缰绳的约束,到时候连我自己也管不住自己,我还是在党外跑跑吧。谢谢你这么看得起我。”毛泽东说:“你什么时候想通了,什么时候提出来,我们欢迎你。”

可以说,萧军是延安文艺座谈会的促成者,也是参与筹备者。

1942年5月2日,延安文艺座谈会开第一次会议。

毛泽东讲过引言之后,展开自由讨论。一开始有点冷场,别人就怂恿萧军先发言,说你是学炮兵的,你应该先开炮。萧军就站起来第一个发言。他滔滔不绝,讲了很多,其中说到,作家要有“自由”,作家是“独立”的,并举鲁迅为例。

萧军的发言,马上受到了胡乔木的反驳。胡乔木说,文艺界需要组织,鲁迅当年没有受到领导,是不足,而不是他的光荣。

对于胡乔木的发言,毛泽东很高兴,开完会,毛泽东还请胡乔木到他家吃饭,说是庆祝开展了斗争。胡乔木把这个细节记载在他的回忆录《回忆毛泽东》里,当然是为了显示他的正确。的确,胡乔木是最早领会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人,最后毛泽东让他整理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到这时,萧军才感到,毛泽东对他并不了解。延安文艺座谈会是5月23日结束的,他在5月25日的日记中写道:“毛泽东对于我这人只知道是‘好人’,豪爽、忠诚、坦白、有力,其余是不会知道了,因为他没有读过我的‘创作’,就不会懂得一个人的灵魂……”

有一点是清楚的:萧军要求共产党制定文艺政策,而共产党所制定出来的文艺政策,却与他的要求相反,与他所理解的鲁迅精神不符。萧军也清楚地看到,在文艺座谈会之后,许多作家都觉今是而昨非,有些人还对自己痛加检讨,大伙儿都竞相奔上这条新的文艺道路。而萧军却不肯从众。他在6月3日的日记中表示:“我是要走自己独特的道路的,但我也并不忽略我身边客观道路底存在。”

这条独特的道路,他后来有过解释:“不入党,不做官,这是我的决定,但要站在比较自由的地位,监督革命前进——这是我的责任。”(1943年7月13日日记)

在当时的政治氛围中,萧军要走独立自由的路,注定要碰得头破血流。他日后的命运也就由此决定。 摘自《书城》

责任编辑:黄一帆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