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1904--1978)是我国著名画家,也是一个以宗教般虔诚对待艺术的人。他1927年参加广州暴动负伤逃亡上海,1931年毕业于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西洋画系,并投身于鲁迅先生的麾下成为了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开拓者之一。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马达奔赴武汉发起组织了"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翌年他任教于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培养出了一大批美术人才(其中包括世界著名的版画大师古元)。他自己也成为了"延安画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949年,马达来到天津,担负起了天津市美术界的主要领导工作,除了自己的研究和创作外,他曾大力提倡发掘"泥人张"、"杨柳青年画"等多种民间美术。 "十年浩劫"之中,马达遭到了残酷的迫害。但他依然坚持美术研究、创作和教学工作,以至于在他人生最坎坷的岁月里完成了自己在艺术上的升华。1978年,马达的冤案得到了彻底的平反,但由于长期的摧残,他于这一年不幸病逝。马达的一生像一头牛一样的工作,既不宣传自己,也不争夺名利,这赢得了大家对其人品和艺术的尊敬。
新四军臂章的设计者是一位北流人,他积极参与鲁迅倡导的新木刻运动,是中国新兴版画的开拓者之一,也是“延安画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一生中曾11次面见毛泽东主席,聆听教导。
“我也断定,他可以活下来,因为他是能够置心澹定,自贵其生的。他确实活过来了,在农村画了不少画,并见到了“四人帮”及其体系的可耻破灭。”这是1978年4月22日著名作家孙犁在《悼画家马达》一文中的结尾之句。
1978年4月18日早晨,我国著名画家马达在天津逝世。闻讯,全国文艺界的许多领导、画家纷纷发去唁电,天津市各界代表共400多人参加追悼会。
艺术报国遨游艺海
1904年农历的3月24日,广西北流县新丰大村一户贫穷农民家庭,诞生了一个男孩,取名陆诗瀛。这就是后来的著名画家马达。马达是个不安分的孩子,从小爱画图雕公仔,在山上放牛干农活时,还常常砍根木头专心致志地雕刻人物头像。直到20岁,马达才有机会进北流中学读书。他特别珍惜难得的机会,读书比别人都刻苦勤奋,更没放过喜爱的美术。与此同时,他结交了一些地下党朋友,受到进步思想影响。中学毕业,疼爱马达的大伯发动族人凑钱送马达进广州市立美术学校,学习西画。
1927年12月11日,广州爆发了张太雷、叶挺、叶剑英等共产党人领导的广州起义。马达参加了起义,在激烈战斗中腹部中弹受伤,逃到上海治疗。后来他考入上海新华艺术专
科学校西洋画系。毕业后,他到党领导的全国海员总工会宣传部工作,同时积极参加鲁迅先生所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1931年,马达终于成了中国共产党党员,还担任了“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的党团书记。1933年2月,马达等人联合北京、苏州、无锡、杭州等地美术学校的学生在上海举行“为援助东北义勇军联合画展”。展品义卖作为捐款。同年7月,马达在一次群众集会上被捕。
出狱后,他失业了,经常连饭都没有吃。但仍然坚持留在上海帮助青年学习木刻,坚持木刻和漫画创作。他和上海进步美术团体联合筹备宣传抗日的“国难画展”。他的作品频频发表在上海的《读书生活》《现代杂志》及《申报》等进步报刊上。马达在美术界的名气越来越大。1936年,马达加入了“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马达赴武汉发起组织了“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
1938年他来到延安,任教于鲁迅艺术文学院,培养出了一大批包括世界著名版画大师古元在内的美术人才。他自己也成为了“延安画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30年代,马达在上海、武汉和延安的初期,其木刻主要是学习“欧洲的新法”。取材于抗战的《轰炸出云舰》(1938年)、《侵略者的末日》(1941年)是他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对宣传抗日救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42年以后,由于大量地接触了陕北地区的民间美术,马达的艺术风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的木刻从学习欧洲版画的技法渐渐地转向了民族化单线的表现形式。其作品有《推磨》(磨豆腐)、《窑洞》、《汲水》等。尤其是像《推磨》(磨豆腐)这样独具特色的木刻,应该说是他在四十年代延安时期的代表作。这和他此前的作品相比,摆脱了外国木刻的影响,充满了中国气派的个人风格。
马达很会安排生活,他常常利用清晨别人还没有起床的时间,创造了延安少见的新奇事物。他在窑洞门前挖了个很深的圆坑,移来一株两米高的洋槐。接着,门口两侧的黄土层也被他削成方方整整的台阶形,铺上光板羊皮大衣,就成了舒适的“土沙发”。半个月后,洋槐开出了一串串的白花,整个东山教员住宅区都荡漾着愉人的芳香。于是人们把这块小小的土地命名为“马达公园”,教员们有空就常来公园闲聊。
建国后,马达担负起天津市美术界的主要领导工作。他带领文艺处的干部们分头走访了陈少梅、刘子久、刘奎龄等当地的画家。马达对天津的民间艺术很感兴趣,他不辞辛苦来到杨柳青镇拜访“杨柳青年画”的老艺人戴少臣,他还走访了“泥人张”第三代传人张景祜先生。11月21日,“天津美术工作者协会”正式成立了,马达当选为主任,刘子久、刘奎龄当选为副主任。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了,马达这位年逾半百的老兵,又两次奔赴朝鲜,深入战火纷飞的前沿阵地去采风写生。
1955年春,马达回到天津。经过了战争的洗礼,他的画却又透出了和平的信息,钢笔画《春到人间》就是他在这时的作品。画面上一位美丽的少妇抱着可爱的孩子,代表着人们赞美和平的春天。
马达创作的许多美术作品都积极地配合了当时的革命斗争,受到美术界的推崇。他一生中曾11次面见毛泽东主席,聆听教导,忠心耿耿为人民服务。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